研發成果

國研院研發服務平台亮點成果獎 成大獲特優獎
國研院徵選「研發服務平台亮點成果獎」,今年的特優獎由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詹寶珠團隊獲得。
經濟部發表全世界精度最高研磨機器人
「2023臺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經濟部科技研發主題館共展出11項最新的智慧機器人科技。包含全世界精度最高的ROBOTSMITH研磨拋光機器人。
成大教授與醫院合作 椎間盤檢測登國際期刊
成大醫工系與成大骨科合作以同步定位的奈米壓痕和拉曼光譜的創新技術,深入解析椎間盤的內部狀況。
中山大學晶體研究中心成功長出直徑6吋碳化矽晶體塊材,7月起技轉台灣應用晶體,簽訂5年5千萬技術移轉案。
陽明交大劉柏村講座教授團隊與玉山學者郭育教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進行國際合作研究。其研發成果獲《尖端科學(Advanced Science)》刊登。
陽明交大劉柏村教授團隊與玉山學者郭育教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其研發成果獲《尖端科學》刊登。
成大物理系助理教授邱奕儂與德國慕尼黑大學團隊合作,使用國際天文學界X射線和光學兩大巡天計畫-eROSITA和HSC的相關資料,透過理論和模型對比等研究宇宙暗能量。
氧雜螺內酯(oxaspirolactone)常見於自然界生物中,能抑制人體免疫反應、抗發炎,已被應用在藥物分子中,但現行的合成方法既耗時且成本高,過程繁複、危險、耗能,更造成生態負擔。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玉山青年學者廖軒宏利用無溶劑矽膠吸附法(silica-supported solvent-free synthesis)以及高雄強烈充足的日照與空氣,成功合成製造出更環保、安全且成本更低的氧雜螺內酯。這項創新成果榮登國際期刊「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ry)。
圖說: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炫錫(右)帶領「奈米能源與界面實驗室」與博士班學生何莫善(左)研究光能轉換相關應用,其研究登國際頂尖期刊。
中山大學宣布光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李炫錫在奈米結構光觸媒研究上有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克服了以塊狀硫化錫為基底的光觸媒的侷限性。
圖說: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講座教授謝仁俊與腦科學研究所陳麗芬教授研究團隊線上發表於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人腦圖譜)的研究,登上2023年1月的人腦圖譜期刊封面。
陽明交通大學團隊的研究登國際期刊封面,證實特定的音樂訓練會重塑大腦不同的神經網絡結構。
圖說:清華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產生埃秒極紫外脈衝光,成員包括陳明彰(右起)、賴柏維、蔡明憲、梁安媛、核工所副教授林明緯(左1)。
清華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產生「埃秒極紫外脈衝光」。如同一台「奈米照相機」,可精確拍下電子運動,未來應用於電晶體及記憶體的設計改良,可望大幅提升電腦及通訊速度。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