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臺灣衝刺AI Cadence工研院樹里程碑

圖說:Cadence與經濟部合作,支持工研院打造設計平台,幫助臺灣產業長握AI商機,左起Cadence台灣益華總經理宋栢安、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張世杰、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Cadence資深副總裁曁數位與簽核事業群總經理滕晉慶、 Cadence 研發副總裁 Don Chan。

彷彿打造一座AI練功房,協助業界加快腳步掌握AI商機,電子設計自動化國際大廠益華電腦 (Cadence)15日宣布,與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攜手合作三年的「全流程智慧系統設計實現自動化研發夥伴計畫」已締造重大里程碑,包括支持工研院推出全台首創的「全流程3D-IC智慧系統設計與驗證服務平台」及「AI感知運算系統共創實驗室」外,並以記憶體-邏輯堆疊(Memory-on-Logic) 技術開發出 MOSAIC 3D 晶片,勇奪2024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根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預估,生成式AI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670億美元,增長到2032年的9,676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39.6%。為協助產業加速導入生成式AI應用,Cadence與工研院攜手設立的「AI感知運算系統共創實驗室」,提供全流程(晶片-封裝-系統)設計與驗證服務,已直接服務中小型企業與新創12家,大型企業7家,協助台灣產業參與AI的商機,例如工研院已與金融科技業者合作,利用AI技術,推出新金融服務。還有,晶豪科技也利用此平台,成功開發出「aiPIM 技術」,藉由工研院(ITRI)及力積電(PSMC)的先進製程與 3D 堆疊代工技術,成功實現記憶體模組與 AI 核心的垂直整合,實現在記憶體內直接運算(in-memory computing),存算一體的目標。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表示:「本次經濟部與Cadence的合作,成功協助工研院建立台灣首創全流程3D-IC智慧設計驗證平台與AI感知運算系統共創實驗室,為國內半導體產業注入了強勁的創新能量,帶動AI產業應用落地。AI技術已成為驅動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透過與Cadence這樣具備全球領先技術的夥伴合作,將能加速台灣在AI晶片設計領域的發展,提升整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Cadence資深副總裁曁數位與簽核事業群總經理滕晉慶表示,Cadence自1986年進駐竹科,是深耕臺灣最久、而且也是唯一能夠提供整合「晶片、封裝、系統設計」全流程平臺的EDA公司。30年來,Cadence在臺灣已服務超過1000家半導體和系統公司,目前研發團隊已超過700人,並持續擴展中。

滕晉慶說,很榮幸Cadence的「全流程系統設計」獲得經濟部肯定,自2022年起,參與 A+創新夥伴計畫,與工研院、業界及學界,合作三年來成果豐碩,已完成84項查核與208項技術開發,並於2025年4月完成技術交付。

其中,Cadence與工研院電光所共創實驗室開發了3D異質堆疊晶片設計服務(3D-IC Turnkey Design Service)、異質整合封裝驗證流程與共乘服務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Shuttle Service)等,並共同發展了設計流程、製造流程、封裝流程,可協助業界加快腳步掌握AI商機,未來將繼續服務更多廠商。

滕晉慶強調,本合作計劃的一大亮點,是和工研院共同研發了MOSAIC 3D AI晶片。這顆晶片通過 3D堆疊的技術,將邏輯和記憶體結合在一起,大幅度縮短晶片間的通訊距離,不但體積從微米到奈米,幾乎縮小了1000倍。而產生的熱能,僅原來的1/10,成本也將降低為原來的25%。

服務全球客戶經驗豐富的滕晉慶指出,臺灣IC設計工程師僅5萬多人,卻締造了全球市佔率高達18%的成績,讓臺灣成為全球矚目的半導體重鎮。他曾拜訪印度,發現光是一個園區,就有20萬名IC設計工程師。臺灣以5萬多名工程師,創造了臺灣半導體 29%的產值,和2.4% 的 GDP,成績實在令人驕傲。

如今,最複雜的先進晶片,大約在1平方英吋的面積,集成1000多億個電晶體(100 Billion+),截至2024年底的資料,NVIDIA的GPU集成了2080億個電晶體(208 Billion)。

滕晉慶表示,到了2030年,預估單一晶片將集結一兆(一萬億)個電晶體,幾乎是現在的十倍。由於不可能在短短幾年間,投入十倍人力來完成工作,因此,利用AI的技術來提升設計效率和創新,成了Cadence 過去幾年和未來發展的重點。

Cadence 將持續深化在臺灣產官學研的合作,滕晉慶做下這個允諾的同時,也談到未來EDA發展的兩大方向。一是「核心演算法」,努力用AI的方法,讓核心演算法能達到最佳化,模擬也能更精確。包括台積電、聯發科、群聯、瑞昱等公司,都採用了Cadence的最佳化AI,幫助工程師提高生產力。

第二個方向是把「設計抽象化」,研究如何化繁為簡、突飛猛進。滕晉慶指出,過去從手工開始畫電子電路開始,一路走到自動化之路,每一次的設計抽象化,都大幅度地讓設計者可以用更簡單的方法去設計更複雜的電路,因此大大提高了生產力。

他認為,如今,代理式人工智慧(Agentic AI )和自然語言模型結合,啟動了新機會。一旦可以透過Agentic AI 讓工程師更能大規模地探索設計空間,將可望大幅度提升設計競爭力,並減少對高階人才的依賴。雖然這個計畫被認為幾乎跟登陸月球一樣困難,但隨著AI技術的進步,讓滕晉慶認為可行性更近一步提高。

Cadence台灣益華總經理宋栢安也在15日擔任座談討論主持人,邀請滕晉慶、群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張世杰、清華大學半導體學院副院長劉靖家教授、台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所長江介宏教授,以及 Cadence 研發副總裁 Don Chan,共同激盪GenIC技術的創新思維,並討論如何利用 Agentic AI來強化臺灣 ic的設計產業的競爭力。

隨著 AI 晶片與系統設計複雜度的大幅躍升,晶片設計流程正經歷深刻的轉型。從過去典型的腳本式晶片設計自動化,逐步進化導入 AI 智慧輔助 (Copilot) 的設計自動化流程,未來更將邁向代理人 AI (Agentic AI) 的發展趨勢。代理人 AI 以大型語言模型 (LLM)為基礎,並採用自然語言 (NL) 作為設計介面,能協助設計研發人員探索更大規模、更多元的晶片架構,同時優化功耗、效能、面積與時程,進一步提升晶片設計開發與生產效率。

圖說:Cadence舉辦舉辦全流程智慧系統設計A+成果展暨GenIC生成式晶片設計圓桌論壇,左起:美光科技王鎮宇總監、美國在台協會( AIT) Beth Gee、創鑫智慧連弘倫處長、晶豪科技戴永文副總、景承科技林濬暘董事長、群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Cadence台灣益華總經理宋栢安、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張世杰、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Cadence資深副總裁曁數位與簽核事業群總經理滕晉慶、 Cadence 研發副總裁 Don Chan、臺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所長江介宏、清華大學半導體學院副院長劉靖家教授、清華大學彭朋瑞教授、長庚大學魏一勤教授、經濟部陳曼蝶科長、工研院電光所莊凱翔組長(右一)。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