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第五屆「成電論壇」聚焦「數位轉型下的智慧製造與服務創新」,左起AMD台灣商用業務處資深業務副總經理林建誠、創惟科技董事長王國肇、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盟立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孫弘、成大校長沈孟儒、佳世達集團董事長陳其宏、Google Chrome OS 研發總經理馬大康、台達機電事業群副總經理蔡清雄、NVIDIA資深資料科學家劉冠良。
成功大學 94 週年校慶,2025年「校友之夜」11 月 9 日晚間在光復校區中正堂辦桌,滿席 163 桌,創歷年紀錄,來自全球 1,600 多名校友齊聚母校歡慶。隔天,11 月 10 日一早,成大電機系舉辦第五屆「成電論壇」,由六位校友分享 AI 時代台灣產業升級路徑。
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在「校友之夜」感性致詞,他說自己近兩個月在台灣及全球各地參加校友會活動,跟上千名校友握手,體會到校友對母校的熱情,深受感動。他說,今年校友之夜在中正堂擺席 163 桌,已是場地最大容量,很多校友還打電話給他爭取桌次。沈孟儒校長強調,成大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有很強的校友連結,是學校最重要的資產。

圖說: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於「成電論壇」致詞
11 月 10 日一早,沈孟儒校長趕在他固定週一看診的行程之前,出席「成電論壇」並感謝六位主講人帶回最新的產業趨勢。今年論壇主講人包括佳世達集團董事長陳其宏、盟立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孫弘、台達機電事業群副總經理蔡清雄、Google Chrome OS 研發總經理馬大康、超微半導體(AMD)台灣商用業務處資深業務副總經理林建誠,以及輝達(NVIDIA)資深資料科學家劉冠良。
回顧2021年,為慶祝成功大學創校 90 週年與成大電機系系慶,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與熱心系友推動舉辦第一屆「成電論壇」,今年邁向第五屆。沈孟儒校長表示,今年熱心校友回母校舉辦了「成電論壇」、「成材論壇」和「成機論壇」,他希望未來這些論壇能夠擴大集結,促成更多交流,甚至可以稱為「成功論壇」。
吳敏求:關注 AI ,探尋下個 50 年科技新應用
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成大電機系 59 級、電機研究所 62 級)擔任「成電文教基金會」理事長,是創辦「成電論壇」的重要推手。今年論壇由成大電機系與成電文教基金會主辦,旺宏、南茂、佳世達、創惟等公司贊助,聚焦「數位轉型下的智慧製造與服務創新」,希望引領學弟妹關注 AI ,並探尋下個 50 年的科技新應用。
回顧歷年電機系友獲頒成大「校友傑出成就獎」的名單,有像吳敏求、王國肇這樣的創業企業家、台積電共同創辦人曾繁城、台積電資深副總秦永沛、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還有張俊彥及劉炯朗,分別成了交通大學及清華大學的校長。
早在2002年就獲得成大「校友傑出成就獎」的吳敏求,是全球開發半導體 AI 系統的先驅。早在 37 年前旺宏就領先業界,蒐集晶圓廠產線的大數據、發展演算法,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喜歡數學的吳敏求,早已利用 AI 系統,讓旺宏的產品,在半導體工序繁多的製程中,取得全球首屈一指的品質,達到航太等級。也因為這樣的長期累積,讓旺宏的 NOR Flash 得以進軍醫療器材市場,並通過美國 FDA 認證。

圖說: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擔任「成電文教基金會」理事長
AI 資料中心發展越來越熱,將帶給旺宏多少商機?吳敏求表示,「從這幾個月的需求累積來看,確實是比之前有點成長,」但很難斷定供需缺口有多大。他表示,如果資料中心需要非常高密度或高品質的NOR Flash產品,對旺宏有利。現在看起來「在 NOR Flash 這邊,確實對旺宏有些有利的現象。」
另外,在記憶體大廠往高密度布局的同時,市場對低密度 eMMC,仍有一定數量的需求。針對將 NAND Flash 儲存晶片和控制晶片整合在單一封裝模組內的eMMC,吳敏求說,「旺宏正好是唯一可以取代的廠商。」從最近一次拜訪國際客戶,以及一家國內客戶的反應來看,吳敏求表示,客戶對旺宏 eMMC 的需求,「看起來應該是會很好。」
陳其宏:智慧製造迎光明未來,「鳳凰基金」支持母校
佳世達集團董事長陳其宏(成大電機系 74 級)擔任成大「全球校友總會」理事長,他表示,沈孟儒校長帶領團隊,幾乎參加了成大校友會的所有聚會,成大全球 22 萬校友們對學校的凝聚力越來越強,每一年回來的人越來越多。他強調,為支持學校各院系永續發展的「鳳凰基金」在校友們支持下,組成一個強大的校友支持平台,基金募集將在今年底可望達到「十全十美」的目標,繼續支持學校。
佳世達集團透過人工智慧三要素「巨量資料、演算法、算力」,朝向實現智慧製造的光明未來。陳其宏表示,佳世達從中國蘇州廠、越南廠及臺灣廠,推動智慧製造發展已歷經十餘年,如今已經邁入 3.0 時代。針對臺灣廠「少量多樣」的需求,佳世達已導入戰情室、智慧倉儲及無人搬運車(AGV)等技術,從過去曾將機械手臂置於AGV上模擬高穩定度,發展到能夠「多能工」,並大幅提升換線效率。

圖說:佳世達集團董事長陳其宏,擔任成大「全球校友總會」理事長
陳其宏強調,人形機器人「最好的應用是智慧製造」,因為製造業的工序明確且標準化,最適合在工廠落地。至於要將人型機器人發展成照護型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必須先解決很多人機介面的問題,所以還需要一點時間。
「未來五到十年,AI發展一日千里,」陳其宏建議大家善用 AI 。舉汽車產業為例,相較於特斯拉引進 AI 強化工廠自動化,德國賓士仍以傳統人工方式生產汽車,生產效率及成本已出現懸殊差距,陳其宏因此大膽預言,未來汽車產業將發生重大變化。
陳其宏指出,2026年是「人型機器人元年」,目前已有蠻多「機器狗」被應用在工廠巡檢,接下來,要克服的問題是「 保持機器人的穩定度。」如今製造業面臨少子化,引進人型機器人及機器狗,是解決缺工問題的重要策略。
雖然強調智慧製造的好處,但陳其宏認為,對電子組裝業來說,「關燈工廠」及「無人工廠」並非最有經濟效益的做法,他指出,由人與機械手臂一起工作的「人機協作」,才是最佳組合。
至於人型機器人,等搖晃及精準定位的問題獲得改善,將有助於大幅提高普及率。
孫弘:AI驅動製造業創新,打造韌性企業
盟立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孫弘(成大機械系 60 級),帶領盟立集團打進半導體供應鏈、AI伺服器、載版等製造現場。他指出,製造業正處於從自動化邁向智慧化的重要契機,並以AI驅動的數位轉型藍圖,分享智慧製造升級的六階段。
在實際應用層面,孫弘闡述如何讓AI「看得見」且「做得到」。針對晶圓廠內複雜且危險的環境,盟立開發出機器狗進行巡檢,這些機器狗背負視覺、雷射、音頻感測器(用於偵測漏氣的特殊頻率)與紅外線儀器(用於監測控制盤熱度分佈)。同時,物流設備、自主移動機器人(AMR)在半導體廠中扮演關鍵角色,負責搬運重物,同時大量蒐集機台運行數據。
數據收集是核心重點。孫弘指出,「現在客戶求之不得,願意付錢給我,幫他收集每一個機台的數據。」盟立的設備能記錄每個機台的停機、啟動、延遲等數據。這些數據經由AI分析後,不僅能提高製程流暢性和確保良率,更能實現預知保養或預防保養,使企業能提前診斷設備的健康,提升可靠度。

圖說:盟立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孫弘
孫弘指出虛實整合透過數位分身技術,讓企業能夠模擬、測試與預測,遠端優化生產、降低成本。孫弘博士並提出新一代的 AI 架構:將 AI 工具(AI Tools)結合成 AI Agent(智能代理人),並由具備決策中樞功能的 AI BOSS(代理人主管)來管理,從過去的被動修復,轉向自適應優化。
孫弘強調,數位轉型是驅動產業升級、打造韌性企業的關鍵。眼前面臨的 AI 浪潮非常龐大,做得好就能夠「乘風破浪」,因此「一定要掌握這個時機」。他認為台灣廠商是這場數位轉型中的重要「破浪者」,將共同推動產業升級,打造更具韌性的企業。
蔡清雄:智能工廠模擬超逼真
台達機電事業群副總經理蔡清雄(成大電機系 79 級、電機研究所 )表示,由於2015年大陸缺工,台達「由上而下」努力花了三年時間轉型,從「合理化、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積極推動智能製造。
從成大電機研究所,到加入台達電子,蔡清雄不斷精進工業自動化的技術。他認為,資訊部門(IT)與研發團隊的合作很關鍵,並強調人最珍貴的價值在於「對診斷出來的數字是否合理,具有敏感度。」此外,台達重視數據化工程,以及通訊規格標準化,重視產品設計模組化,且容易組裝,因此,當產線上要將設備水平複製時,就變得比其他公司來得容易。
從2015年開始布局投入智慧製造,2018至2020年間建置示範產線,台達到了2020年,生產線的人力已降低了 50%。2020至2022年,台達電開始導入標準化的數據連線規格與製程工位的模組化設計,大幅降低設備的稼動成本。

圖說:台達機電事業群副總經理蔡清雄
蔡清雄強調,台達的數位孿生廠,融入自家所有工業控制的產品,所以進行模擬時,非常逼真。他指出,產線上的機器人,由於需要執行很多動作(工序),因此,五年內的應用情境應該是基座完全固定,由機器人的左右手做事,同時加上腦袋和眼睛。
到了2023年,台達進一步推動產品從設計到製程的全生命週期規劃,建立符合「Smart Design for Smart Manufacture」的虛實整合作業平台。透過全面數據監控與優化生產流程,並在全球多地設立先進智能工廠,展現其在智能製造領域的領導地位。
馬大康:推進 AI 發展要負責任
Google Chrome OS研發總經理馬大康(電機系 75 級)是今年成大「校友傑出成就獎」獲獎人之一。他除了介紹Google在生成式AI的創新,也介紹「Google 在台灣的大學交流計畫」以及與成大的諸多合作,最後以學長的身分鼓勵學弟妹,培養跨領域能力和全球化的視野,保持熱情學習與正面思維,讓自己的未來創造更多機會。

圖說:Google Chrome OS研發總經理馬大康
「隨著科技快速演進,Google 在 2017 年從行動裝置優先,走到AI優先,除了在軟硬體的AI領域進行創新以外,我們在意的是,打造AI需要以負責任的態度去推進,而且 AI 要能夠讓人人都受惠!」
馬大康強調臺灣的優勢。他表示,隨著生成式AI快速發展,許多新的AI雲端及終端晶片的研發設計與製造正持續發生,台灣在半導體製造、AI Server、資料中心等領域,都居於有利的競爭地位。
在軟體方面,Google最新的大型語言模型 Gemini為Google Most Capable AI Built for the Agentic AI Era,擁有自主智能、自主決策的功能,是Agentic AI服務方向的創新。Gemini本身也是一個強大的多模態模型;支援長文本、聲音、圖片、影像、數學、電腦程式…等;而且Gemini的各個模型應用以及NotebookLM,都帶來了新的服務方向。在負責任的AI 層次,SynthID浮水印的技術,以及在最新Pixel智慧手機上提供可以偵測詐騙電話的應用目前於美國推出,這些都是重要的負責任的AI工具。
林建誠:拼運算效能與開發效率
超微半導體(AMD)台灣商用業務處資深業務副總經理林建誠表示,AI浪潮來襲,人工智慧的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個領域加速發展。各種應用不斷演進,龐大訓練或推論模型、生成式AI的趨勢,對運算效能與開發效率有更高挑戰。如何採用更合理有效解決方案,加速產品化的時間,成為台灣產業與開發者重要的課題。
由於AMD 能提供業界最完整的端到端AI運算產品組合,涵蓋AI技術堆疊的各個層面,從資料中心到邊緣運算,再到個人裝置。基於近年來AI運算的趨勢和運算平台,林建誠並分享AMD開放的架構策略和開源生態系,致力於推動開放與高效能的AI平台和應用。
運用企業用戶廣泛採用的X86 CP,GPU加速器、AI PC平台,軟體開源ROCm平台與多元的工具鏈,結合台灣的產業優勢,一起持續在全球AI產業取得重要地位,並提升產業附加價值,對台灣的AI市場、協助開發者和百工百業採用更適合符合經濟效益的平台,並快速部署與優化AI模型,不只立足台灣,並放眼全世界。
劉冠良:生成式 AI大爆發
輝達(NVIDIA) 資深資料科學家劉冠良博士分享生成式人工智慧在實體世界的「大爆發」時代業已來臨。他提到,所謂Physical AI(物理AI),是指能理解並與物理世界互動的模型,此一模型正引領產業從傳統的規則式、靜態自動化,邁向智慧化、適應性強的自主系統。「這場革命將重新定義全球產業生態,影響高達50兆美元GDP的工業場域,從倉儲、工廠到運輸系統,甚至與我們並肩工作的機器人與自駕載具,都將因此變得更聰明、更高效。」在本次演講中,劉冠良介紹NVIDIA與台灣龐大軟硬體及機器人合作夥伴生態,如何透過DGX、OVX、AGX三大產業AI平台,以及 GR00T(人形機器人基礎模型平台)與 Cosmos(實體智慧平台),共同推動產業自主化的下一波浪潮,開啟工業AI的新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