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電機學院慶三十 「產創聯盟」全面啟動!

圖說: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副校長暨產學創新研究學院院長孫元成、鈺創董事長盧超群、電機學院院長王蒞君、副院長柯明道、副院長陳宏明、研發長劉柏村、特聘教授溫宏斌等,出席電機學院「施敏傳承講座」暨優秀博士生獎學金頒獎典禮,與得獎人合影。

圖說:陽明交大電機學院院長王蒞君,推動成立「產創聯盟」,已獲近50家科技廠商率先加入。

國立陽明交大電機學院(ECE)宣布成立「產創聯盟」,將把教授群豐沛的研究動能,與產業展開跨界合作,共同推動半導體、AI及通訊產業的發展,在該院歡慶三十週年之際,已有近50家科技廠商率先加入。

陽明交大電機學院3月20日舉行「施敏傳承講座」暨優秀博士生獎學金頒獎典禮,紀念一代半導體宗師施敏院士(1936 ~ 2023),以創新研究造福全世界,並傳承他致力人才培育的精神。

陽明交大電機學院教授群以兩天研討會,介紹豐沛的研究成果,包括IC設計、半導體、AI、機器人暨無人載具、生醫、光電,及通訊領域,許多研究成果不但獲選發表於國際標竿期刊,並屢獲大獎肯定,領先全球。

多位教授回憶起施敏院士,這位在陽明交大任教多年的終身講座教授,都充滿崇敬、懷念與感激。

陽明交大電子研究所教授簡昭欣,以「老師」二字表達他對施敏院士的最高敬意。他緬懷施敏老師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長者,雖然未拿到諾貝爾獎可能是小缺憾,但在他心中,施敏老師是一位標竿人物,更是近代臺灣學術界少有的典範。簡昭欣說,施敏老師寫的書對全世界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一位很有福報的巨人。他也分享了施敏老師保有赤子之心及幽默的一面,有一回兩人一同等電梯,施敏老師就說,「我回交大,有一半時間都花在等這部電梯。」

陽明交大研發長,光電系講座教授劉柏村說,施敏院士是他的恩師及貴人。在他的鼓勵與推薦下,劉柏村於2008年赴美史丹佛大學電機系研修。 在此期間, 施敏院士亦曾帶著他朝聖矽谷山景市(Mountain View) 1956年第一個半導體實驗室,那是電晶體發明人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 )當年的研究基地。施敏院士還與劉柏村共同指導博士生,更成為劉柏村兒子的偶像。 2023年,劉柏村受施敏院士囑託,代他領取 EE Award ASIA頒發的終身成就獎,「老師說,領獎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希望藉由他的得獎, 讓更多人能注意到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進而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半導體技術的相關研究與創新。」

圖說:陽明交大研發長,光電系講座教授劉柏村的兒子 (右),視施敏院士為偶像,這是2022年7月,施敏院士第四版新書發表會上,父子二人與施敏院士的珍貴合照。(提供:劉柏村)

陽明交大電子研究所教授李佩雯,致力研究鍺量子點技術應用於量子計算及矽光子,剛剛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她表示,「施敏老師雖然離世,但還是持續護衛著我們,到美國發表論文時,大家起先對於陽明交大的新名字NYCU還不太熟悉,但只要介紹這是 Dr. Simon Sze的學校,大家馬上就會說,那一定是所偉大的大學。」

施敏院士(Dr. Simon Sze)為譽為半導體一代宗師,與摩爾定律發明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一起獲得全球最權威的技術組織「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發尊榮會員的最高榮譽,表彰他們對產業的卓越貢獻。

2023年11月6日施敏院士去世,享年88歲。IEEE 電子元件協會(EDS)為表彰他對全球半導體教育的卓越貢獻,特別以他為名,於2024年底設立「施敏教育獎(IEEE EDS Simon Min Sze Education Award)」,並由施敏院士的家屬及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共同接受此一至高榮譽。從此,施敏院士的大名,將永為世人銘記。

圖說:2024年底,IEEE 設立「施敏教育獎(IEEE EDS Simon Min Sze Education Award)」,由施敏院士家屬(中間四位)及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左二)共同接受至高榮譽。(提供:陽明交大)

回顧1967年,施敏在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發明了浮閘記憶體(Floating Gate Memory),開啟了數位時代,如今快閃記憶體應用於手機、AI伺服器、無人機,到自駕車,涵蓋所有電子產品,都是基於他的發明。施敏的研究發明造福人群,更是支持產業一路發展到AI世代的幕後英雄。

1968年,施敏帶著他花三千個小時寫成,剛交給出版社排版,尚未出版的「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手稿,回到臺灣指導交大學生。這些幸運的交大電子研究所的學生,是臺灣最早接觸半導體新知的年輕人。期間,施敏還指導了三位交大博士生,成為中華民國前三名工學博士。第一位是張俊彥,後來成為交大校長,另一名是陳龍英,後來成為電子學名師及交大副校長。

2022年,施敏又出版了「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新書,這本被譽為半導體聖經的教科書,已經第四版,由施敏和他的高徒,陽明交大電機系教授李義明合著,是陽明交大成立後,第一本發行全球的重量級英文書。

陽明交大電機學院院長王蒞君,於3月20日的研討會上,邀請施敏院士的高徒,鈺創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盧超群發表專題演講。

盧超群表示,施敏院士對他的影響深遠,不但讓他選擇半導體產業,同時不斷創新研發,為產業做出貢獻。 他強調,施敏院士真正做到了人生三達德的最高境界。他發明了Flash Memory造福人群,整個產業界為他振動,是為立功;他寫成巨著是為立言;培育人才無數就是立德,令人無比崇敬。

盧超群說,他的父母親都是交大校友,對交大有很深的情感。受到父母親的影響,他和兄長盧志遠博士,都曾擔任交大教授。

年紀輕輕就自美返國創立鈺創科技的盧超群,多年來已三度慷慨贊助講座,支持陽明交大精實人才培育計畫。

第一次是1996年,交通大學創立一百週年,鈺創科技捐贈「交大百壽講座」,得獎人是時任研發長的交通大學前校長吳重雨.頒獎典禮由盧超群的父親,交大校友盧善棟頒獎。

第二次是2007年,吳重雨擔任交大校長時,鈺創科技又捐了交大講座,得獎人正是盧超群的恩師施敏院士。盧超群表示,那真是他一輩子最大的光榮。他永遠難忘,在頒獎典禮上,施敏說,他也要給盧超群一個獎,說著就拿出當年盧超群在台大的考卷,「回想起來,施敏老師保存那份考卷的時間,從1974到2007年,」足足有33個年頭,讓他感動不已。

今(2025)年,鈺創三度捐贈陽明交大,盧超群表示,他特別建議王蒞君院長,將講座加上傳承二字,以電機學院「施敏傳承講座」,彰顯並延續施敏的精神。盧超群並承諾陽明交大電機學院 ,將連續十年,每年捐款100萬元,總贊助金額達1,000萬元。

圖說: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允諾長期支持陽明交大電機學院投入卓越研究,右起電機學院院長王蒞君、校長林奇宏、盧超群董事長、副校長孫元成。

王蒞君表示,受半導體一代宗師施敏院士畢生奉獻於半導體研究之科學創新及作育英才的啟發,電機學院設立「施敏傳承講座」及優秀博士生獎學金,並秉持「學術引領產業、產業回饋學術」的理念,成立「產創聯盟」,期待透過主動與產業鏈接,促進技術創新與應用落地。

「施敏傳承講座」及優秀博士生獎學金的贊助者,包括施敏院士的長子施迪凡、長女施怡凡、校友陳志傑、劉英達、群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陽明交大電機學院院長王蒞君、正基科技董事長陳明哲、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及慧榮科技總經理苟嘉章。

首屆「施敏傳承講座」得主為陽明交大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院長陳冠能,獲獎金100萬元。陳冠能是陽明交大電子所講座教授,曾任國科會微電子學門召集人,針對如今半導體產業熱門的3D IC、異質整合及先進封裝技術,他投入研究已超過25年。2018年,年紀輕輕的他,就以著在3D IC及先進封裝的卓越貢獻,獲頒IEEE Fellow。

圖說:陽明交大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院長陳冠能(左二)獲得首屆「施敏傳承講座」殊榮,獎金一百萬元。

兩位「施敏青年講座」得主,分別為陽明交大電機系教授廖育德及陽明交大電子所助理教授曾銘綸,各獲得獎金50萬元。

廖育德教授長期致力於無電池式無線感測介面積體電路之研發,整合高效能、低功耗的類比、射頻及環境能量擷取晶片技術,成功開發微型化、非侵入式生理與化學感測平台,廣泛應用於生醫感測與環境監測領域,對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均具深遠貢獻。

圖說:陽明交大電機系教授廖育德(中)獲「施敏青年講座」,獎金50萬元。

廖育德曾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台灣積體電路設計學會傑出年輕學者獎、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國科會2030國際年輕傑出學者計畫(兩次)、科技部哥倫布計畫、美國 Cade Prize 以及 IEEE ISSCC Silkroad Award 等多項國內外殊榮,創新成果屢獲肯定,展現卓越的研究領導力及技術影響力。

曾銘綸助理教授曾為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長期研究半導體材料的物理性質及應用,亦整合奈米半導體材料,應用於近年廣受注目的超穎透鏡(Metalens)。研究已應用於可攜帶光電裝置、量子光電、矽光子、生醫影像與檢測、雷射手術、紫光光子學等領域。

曾銘綸榮獲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及國科會愛因斯坦培植計畫,至今發表期刊論文超過40篇,研究被引用次數超過2850次,多次為史丹福大學評選為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全球前2%科學家,自2021年回國至今於重要國際會議發表邀請演講,已超過 15 場次。

圖說:陽明交大電子所助理教授曾銘綸(中)獲「施敏青年講座」,獎金50萬元。

此外,還有五位電機學院的優秀博士生,洪明峻、吳文嘉、李姿誼、雷琬婁、邱柏睿,各獲頒施敏優秀博士生獎學金12萬元。

圖說:陽明交大電機學院副院長陳宏明(左)頒獎給施敏優秀博士生獎學金得主。

臺灣半導體產值於2024年突破新臺幣5兆元,2025年,更可望超越6兆元大關!臺灣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核心,研究發明是保持創新成長的最佳策略。

陽明交大電機學院「產創聯盟」在院長王蒞君,以及四位副院長陳科宏、柯明道、陳宏明、陳智弘推動下,於3月21日正式成立,這一天,正好是施敏院士的生日。

圖說:陽明交大多位教授創業,技術都源於電機學院,包括吳炳飛教授(前排左二)、郭峻因教授(前排左三)、陳冠宇教授(後排右一)、李明峻教授(前排左一)。

電機學院院長王蒞君表示,「教育培育英才,英才推動產業,產業回饋學術」,電機學院產創聯盟匯聚全院超過150位教授,全心投入研究與教學工作,以因應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快速變革,並連結國家戰略性產業。

電機學院副院長陳科宏說,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不僅取決於企業的技術創新,也離不開學術界的支持:「陽明交大電機的老師擁有豐富的研究能量,而業界也迫切需要這些創新科技,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若能夠將學術界的技術與業界需求相結合,將為台灣半導體帶來更大的突破。」陳科宏表示,透過「產創聯盟」,希望讓學校的學術成果與業界需求無縫對接,共同發展前瞻性技術。

陳科宏強調,產創聯盟的未來目標首先是人才培育,電機學院目前擁有100多位博士生,並且積極推動產學合作的碩士課程,這些學生將成為未來產業界的重要力量:「我們的學生在學期間就參與到實際的產品開發中,擁有強大的研究背景,這是與其他學校的碩士生不同的優勢。」

聯盟第二個目標,則是推動教授們的研究能量落地,將學術研究轉化為可商業化的技術。第三個目標,則是期盼透過產業支持,為電機學院的研究提供資金,確保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研究環境中進行創新,進一步鞏固學校在全球電機領域的領先地位。

從研究發明,到創新創業,陽明交大電機學院已有多位教授展示產學合作的成功範例。

吳炳飛教授於2018年創立鉅怡智慧,開發創新的「非接觸式」AI技術,通過攝影鏡頭或手機對著人臉拍攝,60秒測量出心率、心率變異,呼吸,血壓、血氧與壓力指數等生理資訊。該技術已獲得美國FDA二級醫材認證,並連續兩年在美國消費電子大展(CES)獲得創新獎。吳炳飛表示,該項技術源於陽明交大電機學院堅實的研究基礎,並獲得聯發科、台杉投資的支持與投資。

圖說:鉅怡智慧的技術源於陽明交大電機學院,拍下人臉就能判讀心跳血壓血氧等生理資訊。(提供:鉅怡智慧)

郭峻因教授帶領團隊,2022年創立峻魁智慧,專注於嵌入式AI模型設計與開發服務,提供AI智慧系統解決方案。透過自主開發AI設計工具AI模型自我學習及生成式AI系統,加速客戶產品上市時間並提高準確性。郭峻因表示,峻魁智慧的創新技術源自陽明交大電機學院的產學合作,如今已成功打開國內外市場,並在智慧交通、智慧製造及健康照護領域取得顯著成果,未來將朝上櫃上市發展。

圖說:峻魁智慧提供AI智慧系統解決方案,在郭峻因全力投入下,已成功打開國際市場。(提供:峻魁智慧)

陳冠宇教授率實驗室團隊,2024年成立久浪智醫,主要開發「器官晶片」,結合生成式AI、晶片以及智慧醫療,替代動物實驗和臨床前試驗,協助藥品開發。2024年第四季,公司剛成立便成功完成第一輪募資7200萬元,所有投資方皆為科技業的上市公司。

李明峻教授於2022年共同創辦了雋析科技,致力開發先進的智慧雷達感測技術,並將其應用於智慧交通、環境監控和智慧照護等領域。他強調,這項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學校對創新研究的支持,未來目標希望兩三年內能夠進行A輪募資,繼續研發智慧感測系統結合通訊系統,朝6G發展以及工業4.0,協助台灣產業鏈結升級。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