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Wa-People/李慧臻 Jane Lee
- 圖:Wa-People/編輯中心
- 2022.03.04
圖說:陽明交通大學基礎科學研究重大突破,電物系仲崇厚教授團隊解開凝態物理界謎團。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教授仲崇厚帶領博士後研究員王江帆、張永業解開凝態物理界謎團,成功解釋稀土族磁性金屬化合物於極低溫時其電子之電荷與自旋受量子力學擾動而產生之「奇異金屬」現象之形成機制。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為國內首度基礎理論物理團隊獨力完成並獲得PNAS刊登之研究,極具指標。
- 文:Wa-People/李慧臻 Jane Lee
- 圖:Wa-People/編輯中心
- 2022.03.01
圖說:陽明交大獲校友支持全額贊助學雜費,爭取各類組頂尖學生。陽明交通大學在熱心校友支持下推出「新生大禮包」,111學年度新生凡成績可達台大醫牙電資及財金的學生以第一志願就讀陽明交大對應學系(醫牙電資及資財),在學期間學雜費全免,期望網羅各類組優異學生申請就讀。
- 文:Wa-People/李慧臻 Jane Lee
- 圖:Wa-People/編輯中心
- 2022.02.23
圖說:感念昔日地主讓地興學,陽明交大光復校區土地徵收紀念碑揭幕。昔日前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因校務發展興建校園,自民國78年至84年間徵收新竹市埔頂段、赤土崎段等21筆私有民地約2.7公頃,為感謝當時地主配合興學讓地之舉,陽明交大設立土地徵收紀念碑,並於今(23)日舉行揭幕典禮,由校長林奇宏親自頒發感謝狀,表達感念之意。
- 文:Wa-People/李慧臻 Jane Lee
- 圖:Wa-People/編輯中心
- 2022.02.23
圖說:貴賓與教學講座教授與及獎學金受獎學生合影。陽明交通大學於2021年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及「陳龍英教授獎學金」基金,期望傳承已逝電子學教授陳龍英的畢生教學熱忱與大師典範,110學年度獲獎者名單23日出爐,「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獲獎教授為陽明交通大學陳科宏教授與中央大學鄭國興教授。傑出表現獎學金獲獎者為王奕翔同學、吳明鴻同學、王宇瑄同學;學業優異獎學金獲獎者為方譯增同學、陳彥銘同學、黃郁喬同學。
- 文:Wa-People/李慧臻 Jane Lee
- 圖:Wa-People/編輯中心
- 2022.02.17
圖說:陽明校區切蛋糕貴賓(左起):政大校長郭明政、陽明交大副校長唐震寰、副校長楊慕華、陽明校友會會長莊人祥、陽明交大主秘陳怡如。陽明交大首屆週年校慶,16日於交大校區舉辦校慶典禮,並與陽明校區、台南校區與宜蘭附醫進行直播連線歡慶。典禮上由資深音樂人黃國倫導聆、主唱合校紀念歌《超越》,期盼延續兩校良好學風與傳統,發展出陽明交大新樣貌。
- 文:Wa-People/李慧臻 Jane Lee
- 圖:Wa-People/編輯中心
- 2022.02.14
圖說:前排左起藥學系教授王孟廷、藥學系主任林滿玉、副校長陳永富、雷射中心研究員余彥廷、姜藥學講師系紹青。陽明交大今日開學,來自台北陽明校區的25名藥學系一年級學生,這學期將在新竹光復校區展開全新生活。這是繼醫學系後,再次有系所學生跨校區上課,象徵合校里程碑。陽明交大在本月合校屆滿周年,今天開學後將舉辦一系列校慶活動直至月底。
- 文:Wa-People/李慧臻 Jane Lee
- 圖:Wa-People/編輯中心
- 2022.02.08
圖說:勞動部攜手陽明交大,首批青年學員結訓投入力積電等半導體大廠。因應台灣半導體人才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攜手合作共辦「2021產業新尖兵計畫」,期許為國內半導體產業挹注新的人才能量。而第一梯次的多元半導體產業人才養成班學員在今日(2/8)舉行線上結訓,並於當日舉辦力積電專屬人才媒合會。
- 文:Wa-People/李慧臻 Jane Lee
- 圖:Wa-People/編輯中心
- 2022.02.07
圖說:中山大學舉辦111學年度研究所考試,逾9成到考。開工首日,國立中山大學舉辦111學年度研究所考試。今年共有45個碩士班、13個碩士在職專班共58個系所班別招生,其中碩士班招收 650 名,有 7337 人報考,比去年增加1027 人,總錄取率約 8.86 %。其中最熱門的是財務管理學系碩士班,錄取率最低僅2.02%。
- 文:Wa-People/李慧臻 Jane Lee
- 圖:Wa-People/編輯中心
- 2022.01.28
圖說:由左上至右下分別為台積電副總經理暨資訊長林宏達、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台積電 IT 部經理游志源、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暨天氣風險管理開發總經理彭啟明、台積電 IT 處長謝慧杰。第三屆由台灣微軟與台積電共同主辦的 2022 Careerhack 校園黑客松競賽,以「ESG - Hack for Sustainability」為主軸,加入製造業三大永續課題:工廠用電、資料中心節能與廢棄物管理。透過競賽的型式引導學生運用 IoT、AI、Machine Learning、Data Analysis 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