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聰明 數位轉型就靠它

圖說:「2020臺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開展,賴清德副總統(右二)到工研院主題館參觀,右一為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左二為科技部長吳政忠。(照片:工研院)

圖說:「2020臺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開展,賴清德副總統(右二)到工研院主題館參觀,右一為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左二為科技部長吳政忠。(照片:工研院)

「2020臺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TAIROS)19日登場,工研院發表可精準撿貨的「AI人工智慧自動標註系統」、將老師傅經驗數位化的「高品質研磨系統」、可用於生醫領域的「七軸驅控整合式關節機器手臂」等10項智慧機器人創新成果,已技轉產業,協助數位轉型。

國際機器人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IFR)資料顯示,全球企業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影響下,正重新評估供應鏈管理風險,將加速企業引進機器人,以利製造業生產復甦,推進機器人技術和智慧自動化系統發展,並預估2020年~2022年,將有400萬台工業機器人在全球工廠中運轉,協助產業因應市場挑戰與經濟發展。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表示,在後疫情時代,分散生產基地、走向智慧製造,滿足自動化、減少人力依賴、快速調整和客製化等市場需求,已成為製造業發展的新趨勢。

工研院身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因應當前製造業供應鏈重組、少樣多量的生產模式,以及針對人力缺工的社會趨勢,致力結合機械、資通訊、電子等跨領域的研發優勢,開發多元化與多功能的智慧機器人技術,並將機器人結合AI人工智慧、5G、雲端通訊等科技,協助工廠數位轉型,讓製程更彈性,強健臺灣產業的生產能量,協助產業在地生產發展、邁向智慧製造,開拓新藍海市場,提升後疫時代的國際競爭力。

圖說:工研院開發全球首創的「AI人工智慧自動標註系統應用」,能自動蒐集與標註資料,訓練各式AI人工智慧辨識影像,可協助機器手臂智慧取料,協助產業搶攻機器手臂智慧撿貨的新藍海市場。

現場展示的AI人工智慧自動標註系統,透過AI人工智慧辨識影像技術FO Vision,教導機器人取料,相較人工1小時僅標註25張,標註時間快400倍達一萬張,且換線時間可由傳統的30天縮為1天,提高撿貨效率,已技轉手工具廠、鞋業、倉儲業等多家業者。

圖說:工研院開發臺灣首創的「高品質研磨製程自主化系統」,能藉由辨識率100%的視覺進料辨識技術,使工廠免停線,就能立即辨識新工件與模擬研磨路徑,達到少量多樣、快速換線的彈性生產。

把老師傅的經驗數位化,將金屬研磨系統變聰明!工研院首創的「高品質研磨製程自主化系統」,讓少量多樣成為可能,成功幫助產業數位轉型。該系統不但提高研磨精度,當更換新工作時,還能聰明秒懂、不必停線或人員操作設定,就能立即進行快速換線的彈性生產,已應用於金屬加工製品、金屬刀具、小型水五金、手工具等產業。

圖說:工研院研發的「七軸驅控整合式關節機器手臂」,手臂動作更靈活自由,提供類人的作業能力,可結合AI人工智慧與夾具等,機器手臂能從事更多輕工業加工、家居服務與生醫照護的工作,圖為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器人技術組組長黃甦博士。

與六軸機器手臂相比,工研院領先市場研發「七軸驅控整合式關節機器手臂」動作更靈活自由、更穩定,動作可以更像人類萬能的手。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器人技術組長黃甦表示,單臂總重15公斤的這款七軸機械手臂,可以提起5公斤的重量,除了可應用於強調精巧的輕工業加工外,亦可走出工廠,用於家居服務與生醫照護,做為協同機器人,或扶持內視鏡之用,產業價值很高。

影音專訪: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