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近三年臺灣製造業暨四大業別產值成長率。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2021/05)
工研院綜整國內外政經情勢,今日發布2021年臺灣製造業景氣展望預測結果,預測2021年製造業產值為20.92兆元新臺幣,產值成長率為10.03%,四大業別均正向成長。其中,金屬機電、資訊電子、化學工業等可望達雙位數成長。適逢國內正遭逢COVID-19疫情衝擊,工研院觀察,目前雖對臺灣製造業衝擊的影響有限,我業者宜加速打造可抵禦疫情等外力衝擊的強韌產業生態鏈,積極導入數位化技術提升經營效率,形塑多元創新應用,發揮智慧臺灣價值。
工研院IEK製造業趨勢預測模型 (Current Quarterly Model, IEKCQM)預測指出,各國陸續啟動疫苗接種計劃,已逐步邁向經濟正常化。加以在主要經濟體的大型振興政策支持下,全球經濟復甦情況強於預期。雖疫情走勢不確定性仍在,但國際間製造活動逐漸恢復,生產與貿易擴張趨勢持續。受國際需求強勁回升帶動,加以全球供應鏈重組與轉單效益等因素,我第一季出口表現亮眼,在基期較低下,年增率達24.6%,創10年來單季最大增幅。然本土疫情自5月中旬突起,對經濟成長帶來一定壓力,所幸現階段製造業生產活動持續,且出口與外銷訂單依舊暢旺,預料對臺灣製造業衝擊的影響有限。而在遠距辦公/教育/娛樂、宅經濟、新興科技應用商機持續、新興產業成形及智慧機械與綠能科技的加速布建等利多因素帶動,輔以政府經濟紓困振興措施支持,2021年我製造業成長表現仍十分可期。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表示,雖然全球疫情有趨緩的跡象,考量各國疫苗施打的接種率,預期要一兩年後,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隨著疫情所衍生的改變成為「新常態」,未來將會以數位生活+數位治理,形塑更智能的環境與產業新風貌,據統計,全球將近以兩倍數成長數位轉型,臺灣增速約僅三成,臺灣有待建構智慧化便利環境(結合消費大眾、專業服務提供商、平台經營者、產品生產者),加速發展零接觸經濟生態鏈。
臺灣製造業暨四大行業產值預測表
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2021/05)
註:
1.產值數字為名目值,含臺灣地區從事外銷之公民營廠商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價差)。
2.產值採四捨五入取至小數點第二位,根據主計總處最新數據發布進行回溯修正。
金屬機電:全球經濟重啟、中國擴大新型基礎設施的投資,國際鋼材需求規模擴大,世界鋼鐵協會(WSA)估計2021年全球鋼鐵需求將達18.74億噸、成長5.8%。國際需求強勁,帶動我基本金屬及機械設備業外銷訂單及出口額皆呈正向成長。此外,在政府購車補助延長的挹注下,催生臺灣汽車市場近15年最佳新車銷量。預估2021年金屬機電業產值將成長10.15%,達5.67兆元新臺幣。
資訊電子:遠距商機、宅經濟需求續強、5G、AIoT與高速運算等新興技術持續應用、國際消費電子大廠新品推出,帶動全球終端電子產品出貨暢旺。受需求端搶補庫存因素影響,資訊電子業產品供給緊繃,報價攀升有利業者提高利潤。現階段,我業者部分產線已完成更新亦有新產線加入,進一步提升稼動率,在產能回流及轉單效應的挹注下,預估2021年資訊電子業產值將成長11.49%,達8.55兆元新臺幣。
化學工業:經濟情勢轉好帶動油品需求增加、石油輸出國組織與盟國(OPEC+)減產協議緩解市場庫存,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上調2021年國際油價預估,由47美元升至62美元。全球消費回溫、宅經濟興起、個人醫療保護設備需求持續強勁、線上購物與外送平台等消費模式成形,對於石化產品需求提升帶來利多消息,加上化學品產品報價提高,我國化學工業產值可望成長。預估2021年化學工業產值將成長12.5%,達4.20兆元新臺幣。
民生工業:主要消費市場需求重新燃起,在國際品牌遞延訂單挹注下,紡織品外銷訂單成長由負轉正,帶動我紡織與成衣及服飾品製造產業復甦。雖然疫情衝擊國內零售、餐飲等終端消費,但民間投資意願仍高、防疫等相關商品需求仍在,可望支撐臺灣民生工業維持成長。預估2021年民生工業產值將成長1.48%,達2.50兆元新臺幣。
工研院觀察當前國際趨勢,2021年臺灣須面對三大關鍵議題。第一,國際綠色供應鏈趨勢強勢來襲,衝擊臺廠生產製造。在2050年前達淨零排放已成國際共識,各國陸續訂定溫室氣體排放標準,歐盟亦將在2023年開始徵收碳關稅。此外,永續責任投資(ESG)已成為行業標準,聯合國及我國金管會均有相關規範,國際大廠亦已著手打造綠色供應鏈,勢必將衝擊臺灣各產業的生產製造決策,企業須審慎留意並及早因應。
第二,疫情及新興科技應用促使數位化時代加速來臨,產業數位轉型刻不容緩,我業者應積極導入創新應用,提升經營效率,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第三,自主供應鏈加劇國際產業競爭,擴充研發人才儲備成關鍵。疫情及美中科技分流衝擊全球分工模式,促使各國積極著手建構在地製造的自主供應鏈,國際產業競爭將日益加劇。中長期來看,在我國少子化趨勢下,如何為產業擴充研發人才儲備,已成為影響臺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議題。
面對國際供應鏈永續採購趨勢,工研院建議政府除可透過支持企業永續投融資、引導高值化創新研發、推動產業協同創新等方式,強化企業永續經營、促進中小企業高值成長,尚可建立單一窗口來提供產業即時資訊,協助業者及早掌握全球趨勢脈動及各國政策最新動態方向,以便制訂中長期發展策略。而我業者應加速接軌國際,依照國際永續採購指南標準,訂定永續發展目標,形成綠色供應鏈解決方案,將循環經濟導入商業模式,將變革轉為新商機。
面對數位時代下,各產業現階段數位技術導入不一的情況,政府除推動轉型計畫或補助方案外,建議可協助業者訂定各產業所適用之數位轉型升級策略。此外,若能透過導引企業與研發法人合作,讓研發法人將所掌握之前瞻數位科技技術系統性地導入企業運營,亦有助於協助產業加速數位轉型。臺廠除可積極在企業內部擴大對數位基礎設施布建,亦可考慮透過投資新創引入外部創新。
此外,適應疫情已成為「新常態」,在未來布局上,建議臺廠可透過持續導入數位化工具、運用AI人工智慧的數據分析、建構在地關鍵材料設備生產、分散式製造供應,藉以提升企業生產效率、達到流程智慧化、不間斷營運,形塑多元化的創新應用與服務,以「智慧臺灣價值」成為全球可信賴的關鍵伙伴。
在人才方面,政府已逐步放寬外國人在台工作條件,並著手修正「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用以完備引才環境。然現階段產業界對運用外國專業人才仍在摸索階段,需有機制導引。目前多個部會已建構人才與產業間的橋接平台,我業者若加大參與力度,可藉由官民合作,共同形塑國際人流生態系,除為我國產業擴充研發人才儲備,更為台灣經濟注入國際化新動力。
2021年臺灣半導體產業主要受惠於美中科技紛爭轉單效應,以及疫情帶動居家工作、遠距教學、伺服器等宅經濟相關資訊產品的新興需求,推升臺灣半導體產業在2021年度總產值攀升至新臺幣3.80兆元新里程碑,年成長率高達18.1%,優於全球半導體業平均水準。
各次產業成長率預估分別為:IC設計業2021全年受惠於5G智慧型手機、Wifi6市佔率提升,各類消費性電子銷售暢旺等帶動,臺灣IC設計業產值將首度突破兆元,產值達新臺幣11,133億元,較2020全年成長30.5%;IC製造產業在5G手機滲透率提高、高效能運算與車用產品需求帶動,加上物聯網、車電、醫療用微控制器MCU等需求,推升IC製造產值達新臺幣20,898億元,較2020年增加14.8%;IC封測業產能利用率維持高水位,2021年產值預估為新臺幣6,019億元,較2020全年成長9.6%。
工研院觀察,2021年在宅經濟及5G各項應用需求,推升相關驅動IC、電源管理IC、微控制器MCU、CIS感測等晶片需求量暴增,促使臺灣半導體產業面臨嚴重的晶圓代工產能緊缺,導致代工與晶片價格同步調漲。面對此漲價風潮,工研院建議我國半導體業與客戶/協力廠商共同協作開發,以開放創新平台的方式,將下游客戶、上游關鍵設備及材料供應商聚集在一起協作,減少晶片設計障礙,提高生產效率。其次,建議臺廠可與客戶共同研議新產能的開發,以簽訂互惠協議方式,確保雙方在未來新建產能上的健康保障。在疫情成為新常態下,確保關鍵零組件供應不中斷成為全球客戶的重要風險考慮因素,系統性的強化我國半導體產業生產彈性與客戶接觸密度,有助於半導體產業持續為全球客戶扮演可信賴的關鍵伙伴。
由於無線通訊邁入高速與高頻的世代,且車輛已進入電動化新世代,受限矽(Si)材料無法承受高頻與高電壓之要求,需要新材料開發來滿足高頻與高電壓的特性。化合物半導體具有此優異特性,臺灣半導體產業正積極投入化合物半導體技術研發,現已進行相關晶片研發與送樣驗證作業,將持續為全球客戶提供下世代半導體晶圓代工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