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培養AI人才趕快先做這件事 盧志遠呼籲:為大學教授加薪!

圖說:中央研究院院士盧志遠(左)25日出席潘文淵傑出研究獎頒獎典禮,祝賀獲得大獎的美國史丹佛大學講座教授黃漢森(右)。

中央研究院院士,旺宏電子總經理暨欣銓科技董事長盧志遠(Dr. C.Y. Lu )25日出席潘文淵傑出研究獎頒獎典禮,並全程聆聽由工研院總營運長兼AI策略長余孝先主持,以及多位得獎人與談的「文淵論壇」,探討「AI浪潮下,臺灣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

「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盧志遠表示,如果老師待遇太差,學校師資不足,如何能為臺灣培養優秀的AI人才呢?

AI人才往往可以以一擋百,如今包括華為、Meta,高薪搶人才的動作實在令人咋舌。盧志遠指出,臺灣的人均GDP是中國的二倍以上,但臺灣的大學教授薪資實在太低,與香港教授相較,只有五分之一。他呼籲,必須加快腳步調整,趕快為大學教授加薪!

黃漢森是全球知名的半導體奈米科技專家,現任美國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講座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的他,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碩士及理海大學博士學位,並獲法國格勒諾布爾理工學院頒授名譽博士學位。

黃漢森於2004年加入史丹佛大學擔任電機工程教授,1988至2004年間,曾在IBM TJ 研究中心,專責產品生產技術的前期研究。2018至2020年間,黃漢森出任台積電(TSMC)副總經理,負責技術研究,並自2020年起成為該公司的首席科學家。黃漢森表示,因應臺灣少子化,必須思考如何有效吸引國外人才到臺灣,而且必須加強語言教育。

王蒞君是IEEE Fellow,交通大學畢業後,隨即在臺灣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並赴美取得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碩士、博士學位。專注研究無線通訊的王蒞君,聚焦「高容量無線網路架構、感知無線電技術於基地台應用、AI於5G網路的垂直整合與應用、6G無線通訊與無人機整合」等四大前瞻議題。

王蒞君早年與美國數學家、資訊理論之父「克勞德・夏儂(Claude Elwood Shannon)」及全球半導體元件物理與製程技術權威「施敏」兩位偉大科學家共事,從他們身上我找到了從事學術研究的樂趣與目標。

Shannon和施敏除了專研於各自領域,也不斷嘗試創新,發明出帶給未來無限可能的理論與產品。王蒞君指出,Shannon以超乎常人的洞見,看見布林代數與電子迴路的關聯,奠定現代資訊理論基礎,開啟數位時代的大門;臺灣半導體產業重要推手施敏,1967年與韓裔美籍科學家姜大元發明人類史上第一個「浮閘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沒有這項發明,就不會有手機、平板或其他電子產品的出現。

王蒞君強調,這兩位科學家帶給他很大的啟示,「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只聽別人怎麼想」、「努力尋覓自己的長處,成為自己未來的第一與唯一」。

基於親身體驗,王蒞君說,他指導學生有三個重點。其一,給予學生「問題導向」取代「技能導向」的訓練;其次,要能夠把所學「垂直整合」,解決實際應用時的問題;第三,王蒞君會提醒學生「不要只跟AI講話,更要跟大師講話」,能夠獲得啟發,有不一樣的想法。

謝孫源是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講座教授,同時也是國際事務處國際長,長期投入前瞻智慧計算與演算法設計與分析,並應用於解決產業問題。他帶領團隊開發一套整合深度學習演算法及電腦視覺演算法的動態檢測系統,取代原有的靜態系統,獲得半導體業採用,實際協助先進封裝部門,
佈建鷹眼系統。

他強調,AI人才已是時勢所趨,國內培育AI人才必須要加把勁。雖然目前臺灣有AI學校,但鎖定的是大學畢業後,到進入產業之前的培訓。謝孫源認為在大學階段,就必須培養學生們的AI基本功,包括機器學習、資料探勘,應該鼓勵各大學開課。「有好的基本功,就好比天龍八部的掃地僧,擁有很強的內功。」謝孫源強調,培養學生基本功,需要有很好的師資,而為了能夠吸引師資,「會計與薪資制度」必須更有彈性才行。

如今,AI可以幫你找資料、寫報告、做分析、畫圖表,學生們面對未來,甚至已經可以不必寫程式了,那麼,AI世代,學生們要培養哪些基本功呢?

黃漢森說,科技技術方面的基本功,包括數學、物理、化學,此外,還有具備能夠與人溝通、合作、上台報告,與國外競爭的軟實力;王蒞君說,數學、物理是基本功,演算法的思考,也必須培養;謝孫源說,面對未來的基本功,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曾繁勛是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致力於行動通訊與無線網路的研究,超過50篇研究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連續四年入榜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曾獲科技部年輕學者「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及國科會補助博士生赴國外研究的「千里馬計畫」。

談到AI人才的基本功,曾繁勛表示,去年報考成功大學資工系的學生達2300多人,錄取名額只有60多名,其中有政治、法律、甚至中文系的學生,可見AI的浪潮已經衝擊各個領域。

「工作上只需套幾個AI模型,老闆就很開心了。」曾繁勛說他的學生畢業後進入產業,竟如此描述他的工作。曾繁勛指出,AI的應用有兩個層次,一種是會用AI的人,一種是會研發AI的人;要研發AI的人,基本功就非常重要。不管學生來自什麼科技,他都會要求學生,一定要把演算法、微積分、線性代數這些課程補齊,因為這就是基本功。

「不想與老師對談、做簡報」,曾繁勛坦言,AI的確會使學生變得依賴、懶惰。他表示,有的學生明明論文可以投到很好的期刊發表,但到了口試這一關,都會讓他很擔心。曾繁勛認為簡報的能力很重要,總是提醒學生,一定要訓練好自己,無論是十分鐘、五分鐘,都要能掌握重點,完成口頭簡報,這是基本功。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