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三技術 獲全球百大研發獎

圖說:工研院「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獲2021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右三)、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右二)、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右一)、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與得獎團隊合影。

圖說:工研院「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獲2021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右三)、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右二)、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右一)、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與得獎團隊合影。

工研院(ITRI)研發能量再受國際肯定!以突破性的創新醫材、潔淨造水及智慧製造的創新科技,三項技術勇奪2021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肯定,恰好呼應工研院勾勒的2030年技術策略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與永續環境等三大應用領域。

R&D 100 Awards 成立於 1963 年,是全球唯一的科學和技術( S&T)獎項競賽,素有研發界奧斯卡獎之稱。2021年工研院以「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等溫高效率水氣分離技術」及「軟體定義增強型機器人關節模組」等三項技術獲獎,與全球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 MIT)、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ORNL)、東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kyo)、康寧(Corning)並列科技研發殿堂。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2021年全球競爭對手增加,共有130件技術入圍,其中只有20項獲獎技術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台灣研發團隊表現亮眼,囊括7個獎項,包括工研院3項,在亞洲機構中數一數二。劉文雄指出,工研院歷年獲獎技術44項,已有41項移轉給業界;今年獲獎的3項技術,也已完全技術移轉,與產業界展開緊密合作。

劉文雄指出,工研院經常在市場需求出現之前,提早研發產業技術。例如,十年前開發的「  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可以捕獲工業廢氣中的二氧化碳。如今,淨零碳排、碳捕獲技術在世界各國大受重視,工研院開發的這項技術,不但於2014年獲得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該項技術並已從工研院的實驗室轉移到台泥花蓮和平水泥廠,成為台泥達到零碳排的助力之一。此外,工研院2017年獲得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的「半導體機台故障預診斷軟體」,可以幫助24小時不停運作的半導體產線機台,在發生非預期停機或故障前,早一步掌握機台的健康資訊,已技術移轉給帆宣等公司。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主辦單位R&D World副總暨總編輯保羅希尼(Paul Heney)表示,工研院歷年來的表現令人驚艷,今年又拿下三座獎項,足證工研院是臺灣科技研發的領頭羊。 

臺灣2025年高齡人口將突破2成,工研院2021年獲獎技術「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3D Printing Biomimetic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for Tissue Integration),整合個人化3D模型重建,打造高強度、高孔隙、骨細胞易進入的多元應用骨材,目前已技術移轉給可成生技,因應高齡人口增加,慢性疾病與退化問題增加,帶動骨材需求,未來將建立符合國際認證的創新植入式醫材系統。


圖說:工研院創新材料「氧化石墨烯薄膜」,可以直接從空氣萃取潔淨、可飲用的水。


圖說: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右四)、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右二)、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右三)、工研院機械所所長胡竹生(左三)肯定「軟體定義增強型機器人關節模組」得獎團隊傑出表現合影。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