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傳奇人物,張秋銘重現江湖 !

圖說:

許多研發型的人,外表樸實木訥,唯有談到重要的關鍵字,才能像是按對了啟動他們熱情的按鈕,讓他們眼睛炯炯有神、滔滔不絕。宣布正式退休才三個月,便又為了陪著朋友一起解決技術問題,一頭再度栽進技術開發的張秋銘(Michael Chang),可說是這種熱情研發人的典型代表。傳說已經退休的他,即將,重現江湖!

開過2家公司,由於技術卓越,在市場快速竄紅,因此先後被產業頂尖公司高價購併。在宣布退休準備多陪陪家人的他,真的陪著全家人,在北歐各國好好玩了一大圈。現在你遇上張秋銘,聊北歐各國,丹麥、瑞典、挪威、芬蘭的風光特色,會是除了EDA產業技術之外,另一個能夠讓他開心聊很久的話題。

Cadence的技術論壇上,張秋銘是2004或2005年的座談會貴賓,那時擔任座談會主持的我,對他印象深刻,因為他談技術時的神情很有趣,跟安靜時的神情,落差很大。很多有關他技術高強的說法,都是別人為我所做的描述。那一年,張秋銘因為他所創立的第二家公司Verplex被Cadence高價購併,而加入Cadence擔任副總裁。

張秋銘的故鄉,在台中縣神岡鄉。靠著苦讀,張秋銘從初中讀夜間部開始,就已經開始打工賺錢。他的打工據點,包括汽車保養廠,及氣球工廠。初中一起打工的同學,跟張秋銘相約,要認真拼一下考個好高中,結果,兩人分別考上台中一中與二中。工廠老闆對他們這樣的年輕人相當賞識,所以讀台中一中時,張秋銘每逢暑假,還可以回去氣球工廠繼續打工。

台大電機系畢業,張秋銘隨即到美國德州大學攻讀電機碩士。畢業後加入Zilog公司,這是一家自己開發IC設計軟體工具的IC公司,張秋銘在這裡,開始了EDA技術開發之路。

張秋銘所創立的第一家公司,CheckLogic,專注於可測性設計(DFT)技術。1993年被明導國際(Mentor Graphics)購併時,這家技術備受肯定的公司,才成立四年。

這一回,我終於有機會好好跟張秋銘聊一聊,他當年創立第二家公司,Verplex的往事。

1997年張秋銘看到EDA產業面臨開發SoC的技術難題,準備成立一家公司提供產品功能驗證,讓開發者不至於「矇著頭」痛苦地解決不了問題。一開始沒有人要投資,張秋銘記得第一個百萬美元,是自己想辦法的。1999年第二次增資,籌到了三百萬美元,這時業績已經蒸蒸日上,每季業績都成長個2-3倍,證明了該公司的技術,確實是能夠解決開發者的問題。第三回增資是在2000年,這回資金募集相當踴躍順利,七百五十萬美元到位。

2003年7月,Cadence以1.3億美元(130 Million)買下Verplex,當時Verplex業績氣勢如虹,年營業額達2500萬美元(25 Million),成長性持續看好。根據市場機構Gartner的說法,這項購併讓Cadence一下子增加了104家客戶。隨後,張秋銘加入Cadence,將原本50%的市場佔有率,於四年內攀升至70%~80%。2007年7月,張秋銘光榮退休。

「型式驗證」( Formal Verification ) 的技術需求,張秋銘看到了,因此他成立了Verplex。身為管理者及營運者,他一方面堅持著技術開發的工作,另方面也在紀律上以身作則,帶隊練功。在張秋銘的調教與影響下,幾乎團隊成員各個都術德兼備,自動自發。他說,「好的工具,不太需要support」,這似乎是他對開發工具時的堅持與期許。

退休後,一位朋友帶著技術問題來找張秋銘。這回,引起張秋銘興趣的,是「FPGA 雛形產品(Prototype)的主動偵錯軟體(Debug)工具」,鎖定的用戶對象是,會投資Prototype來開發SoC 的公司。

張秋銘說,「prototype跑得很快,蠻接近SoC 的速度,比Emulation要快很多,至少十倍、百倍左右,跑起來會比較像真的系統,模擬起產品真正的使用狀況會比較真實」。他舉例子說,以音效相關的Audio產品來說,用Emulation來作產品功能模擬,講起話可能一個字一個字無法連貫,但要是以prototype來模擬,聽起來就真的蠻像是像真人發音。這就是真正要開發好產品的公司,會投資Prototype來開發SoC 的原因。

開發SoC的客戶必須預先掌握,將來SoC外接環境如何,而SoC內部運作速度的需求,端看未來的應用是什麼來作決定。所以,開發者要「內外兼顧」,看看外面要接什麼再來調整裡面要作足哪些準備,充分掌握外接環境與內部系統的速度需求。

關鍵來了,這件任務不能花太多錢,否則開發成本太重!為了解決上述內外兼顧的問題,很多公司會自己作prototype,然後再去作軟體開發。

隨著SoC的複雜度增高,prototype的板子上,一般會放上好幾顆FPGA,把原始設計放上prototype,也把為SoC開發的軟體放上去,開始模擬後一旦有問題,最常見的困難就是,如何釐清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張秋銘說,所以「我們的目標是,提供一整套完整的prototype debug環境」。

第一次創業,張秋銘掌握了可測性設計(DFT)技術。第二次創業,靠的是「型式驗證」( Formal Verification ) 技術。

第三回創業,張秋銘看好未來高複雜度的SoC開發,「可程式化平台」越來越重要。這回張秋銘想提供的技術,是攸關高複雜度SoC開發的prototype debug環境,強調全面可視度(Full Visionality)及主動偵錯功能,公司取名InPA,結合美國、台灣及上海的研發團隊,產品即將於今年底前推出。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