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左起旺宏電子電子材料與元件整合處部經理李峰旻、旺宏前瞻技術實驗室資深處長謝光宇、國研院院長蔡宏營、國研院半導體中心主任侯拓宏、國研院半導體中心研究員楊智超、國研院半導體中心副主任林昆霖。
AI人工智慧產品已廣泛使用在各行各業的不同情境,其中負責儲存資料的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 RAM)元件,在AI晶片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國科會轄下國研院半導體中心與記憶體製造廠旺宏電子合作,成功開發出「新型高密度、高頻寬3D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3D DRAM),具有體積小(高密度)、高頻寬、能耗低、耐用度高等優勢,是全世界最早開發出此種新型3D DRAM的團隊之一。
國研院半導體中心透過長期產學合作機制,協助產學研團隊進行前瞻半導體技術開發,與國際發展趨勢接軌,並將合作成果轉化為培育國內碩博士級高階研究人力的服務平台。旺宏作為全球的積體電路指標性廠商,亦持續投入產學合作,深耕臺灣半導體人才培育。本次雙方合作,除證明國內研究於相關領域已躋身國際領先團隊外,也期望透過半導體中心世界領先的學研平台與培育人才機制,協助臺灣高階半導體人才與未來主流技術接軌,深化臺灣半導體科技之研發量能。
進入AI時代 記憶體角色越發重要
記憶體在AI時代越發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AI晶片處理數據的速度、效率和可靠度,不論是AI訓練、穿戴式裝置、醫療電子、車用電子、智慧家電……等,記憶體都扮演重要角色。傳統2D平面製作的記憶體已達密度上限,為了尋求突破,記憶體廠商紛紛將研發焦點轉向3D堆疊記憶體,就像是把平面停車場改為立體停車塔,如此便能在相同的面積上大幅提升記憶體密度。其中,簡稱DRAM(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因為具備讀寫速度快、高耐久和低成本的特點,而成為AI晶片中暫存記憶體的主流。
圖說:國研院半導體中心與旺宏電子公司合作開發,新型高密度、高頻寬3D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AI晶片需要進行極大量、極快速的資料運算,在現在的AI晶片整體架構中,是利用半導體封裝技術,將2D平面製作的DRAM層層堆疊及串連在一起,製作高頻寬記憶體HBM(High Bandwidth Memory),然而記憶體的頻寬仍受到此封裝技術上的限制,加上現有的DRAM耗能也高,增加了AI晶片的總耗電量。因此,如何製造出更高頻寬(傳輸訊號更快)、更高密度(更大容量)且更低耗能的HBM,成為目前全世界各研發單位及記憶體大廠的主軸研發方向。
無電容新型設計 大幅縮小元件尺寸
HBM中DRAM的基本單位是一個電晶體加一個電容所組成,以電晶體作為開關,對電容進行充電或放電,來記錄1或0。國研院半導體中心與旺宏合作開發的3D DRAM,不使用傳統記憶體中體積較大的電容,而以兩顆氧化銦鎵鋅(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 IGZO)電晶體串聯而成,可將0與1的訊號儲存在兩顆電晶體之間。這種無電容的新型結構設計,讓記憶體尺寸變得更小,因而在進行3D堆疊時能更緊密,也消除了電容造成讀寫速度慢及耗能高的缺點。
此外,由於使用新材料氧化銦鎵鋅製作電晶體,這是一種寬能隙半導體材料,可降低儲存訊號隨時間而流失的機率,進而延長記憶體的資料保存時間。相較於傳統的DRAM,保存時間可延長達數千至數萬倍以上,這代表耗電儲存與讀取資料的間隔時間也可以大幅拉長,因而大幅降低能耗。此外,這種新型記憶體的高耐久度亦得到實際驗證,是應用在AI人工智慧晶片的HBM記憶體首選。
結合雙方專利技術 力求建立世界領先地位
要實現HBM記憶體的3D堆疊,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加熱製作上層記憶體時,「熱」損壞下層已經製作好的半導體元件,尤其在縮小記憶體尺寸後,上下層之間的距離更近,更容易受到影響。國研院半導體中心的「積層型3D晶片製程服務平台」,歷年來已開發出多項低溫製造技術,近五年(2020年至今)協助台灣學研界發表過高達83篇以上的IEDM、VLSI等國際指標性會議論文。此低溫製造技術極具應用潛力,能讓下層元件保持在低溫環境中,可應用於層層堆疊的HBM記憶體製造。
另一項技術重點是透過旺宏的Bit-Cost Scalable專利製程技術,先將許多層記憶體的電流通道做垂直堆疊,再利用一次性的蝕刻,將記憶體單元陣列製作出來,大幅減少了3D堆疊記憶體的製程步驟,能節省製作時間、降低成本。最後雙方合作成功開發出「新型高密度、高頻寬3D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可用於AI晶片中HBM記憶體。目前全世界僅有數個頂尖研究團隊提出此種3D DRAM的雛形及結構,均仍在實驗階段,尚未進入量產,未來半導體中心與旺宏合作開發的新型3D DRAM若順利導入量產,將能在全世界建立起領先的地位。
為了迎接未來AI人工智慧科技變革的契機與挑戰,配合國家的「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國研院半導體中心將持續投入前瞻半導體製程技術的研發,並透過長年建立的產學合作機制及訓練服務經驗,接軌業界實務研發需求,建立埃米(angstorm)世代先進半導體元件、材料、電路技術研發平台,培育高階研究人力,讓國內半導體設計與製造人才養成能更進一步貼近產業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