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半導體從零到四兆元 莫忘潘文淵【上】

圖說:為臺灣寫下第一份發展IC技術計畫書的潘文淵(照片提供:工業技術研究院)

圖說:為臺灣寫下第一份發展IC技術計畫書的潘文淵(照片提供:工業技術研究院)

臺灣半導體產業從零開始,從1976年開始,以45年時間打造出驚艷全球的成績。潘文淵一生沒有領過臺灣的薪水,卻以滿腔愛國的熱忱,為臺灣寫下第一份發展IC技術的計畫書,並盡心盡力地協助臺灣引進技術,成就如今臺灣半導體產業的世界地位。

2021年臺灣半導體產業創新高紀錄,總產值突破新台幣4兆元,年成長超過三成。回顧當年,擔任經濟部顧問並協助臺灣引進美國RCA半導體技術的潘文淵,是大家最懷念並感謝的人物。

潘文淵(1912~1995)生於江蘇蘇州,自上海交大畢業後,以公費到美國史丹福大學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先是任職於美國麻省劍橋的電波放射實驗室,1945~1974年任職於RCA的普林斯頓實驗室,期間獲得30項美國專利及200項國際專利,發表科技論文100篇。

1973年7月,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成立。同年十月,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長費驊邀集方賢齊與潘文淵,共同討論國家科技發展方向,並決定朝電子業發展。

1974年,潘文淵受電信總局之邀,回國考察台灣的電子工業。2月7日,潘文淵與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行政院秘書長費驊、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工研院院長王兆振、交通部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一起在位於台北市南陽街40號的小欣欣豆漿店開會,就在這一天,潘文淵提出了開發積體電路(IC)技術的建議。隨後,潘文淵在7月26日完成「積體電路計畫草案」上呈給經濟部長孫運璿,並於8月21日獲聘為經濟部顧問。

1975年2月,潘文淵向美國十四家半導體製造商送出合作邀請書,獲得七家回覆並提出完整企畫書。11月,他說服其中的RCA公司以較低的350萬美元,將CMOS技術移轉給工研院。計畫中還包括代訓330人次的電路設計、光罩製作、晶圓製作、封裝、測試、應用與生產管理人才。

1976年3月與RCA簽約後,4月22日經濟部長孫運璿召見受訓人員,一一握手並囑咐「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隨即出國受訓人員於5月赴美。一年後,1977年5月,受訓團隊完成三百人日訓練返國,示範工廠於10月29日落成,第一片晶圓於12月16日製成。


圖說:1984年,潘文淵(右二)率TAC成員返國參加ERSO成立10週年慶祝會,與孫運璿資政合影。  (照片提供:工業技術研究院)

1980年,潘文淵協助聯電(UMC)建廠並從工研院電子所(ERSO)衍生成立。1984年2月,總統府資政孫運璿不幸中風,潘文淵率「電子技術諮詢委員會」(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簡稱TAC)成員回國參加電子所成立10週年慶祝會,特別探視孫運璿。

1985年,張忠謀接任工研院院長,潘文淵繼續領導顧問團協助開發研究工作。1987年完成超大型積體電路案,並衍生台積公司(TSMC)。1987年開始進行的次微米計劃,也在1994年衍生成立世界先進公司(VIS)。


圖說:1990年,潘文淵伉儷(左1、2)與工研院副院長史欽泰合影​(照片提供:工業技術研究院)

1995年1月3日潘文淵在美國病逝,享年八十三歲。那時臺灣半導體產業已經開始蓬勃發展,為了感念這位恩人,當年赴美國RCA受訓的IC產業名人及半導體企業家,思考著如何延續並紀念潘文淵開創新興產業及提攜後進的精神。

1996年,由台積電、聯電、華邦各捐款一千萬元,胡定華個人捐款一百萬元,共同推動成立了「潘文淵文教基金會」,由史欽泰擔任董事長。工研院為了紀念這位臺灣「積體電路之父」,也特別於院內成立「潘文淵文物紀念館」。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