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館長陳素芬肯定工研院技術團隊,打造「潮境智能海洋館(i OCEAN)」成為另類水族館。
你的眼睛望向魚缸裡的哪一條魚,這條魚的名稱及簡介,隨即就在魚缸內秀給你看。這不是電影場景,而是工研院與基隆「潮境智能海洋館(i OCEAN)」合作的成果。此外,工研院團隊也將4K多視角攝影機,布建深及基隆潮境保育區海底,如此一來,將過去只有浮潛者與潛水人士才能看到的海底世界,包括珊瑚、海龜、小丑魚等多樣化的海洋生物,全部展現給參觀民眾。
透明顯示獲國際肯定
工研院技術團隊於2003年以「我視AI魚缸」,從全球2,000多件參展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美國「消費性電子展創新獎(CES 2023 Innovation Awards)」。工研院電光所顯示與系統整合技術組副組長陳冠廷指出,「我視AI魚缸」技術具備兩大關鍵元件,分別是透明顯示器,以及搭配AI的辨識技術。
透明顯示器除了可以顯示資訊外,也因為透明的特性,所以可以讓民眾直視在透明顯示器後面的的真實魚類;其次,透明顯示器搭配AI的辨識技術,除了辨識參觀者的眼睛在看哪個方向之外,還要辨識參觀者在看的是哪一種魚,將前面參觀者的視線方向,以及後面的魚種搭配起來,呈現擴增實鏡(AR)的效果。
圖說:工研院電光所顯示與系統整合技術組副組長陳冠廷指出,透明顯示器搭配AI的辨識技術,除了魚缸,還有很多應用領域。
工研院利用AI人工智慧整合各種光線折射和水中景物,最終生成上萬張圖資,魚隻辨識準確率可高達98%,成為目前世界上擁有最佳辨識力的魚類辨識技術。
對參觀者的體驗而言,只要他看什麼魚,那麼這條魚的資訊,就會秀在透明的顯示幕上。陳冠廷表示,工研院的該項技術,除了魚缸的應用外,也可用於博物館透明的主題窗、觀光導覽巴士、觀光遊艇等,系統除了可以辨識物件外,也可辨識建築物,所以,觀光巴士上,當你望向某個山頭及標的物時,參觀者可以第一時間在巴士的窗戶上,看到觀光資訊。
海底世界秀給你看
「我們2019年起和潮境智能海洋館一起規劃,希望能夠呈現海底世界的實景畫面給大家,而不是將生物圈養在室內。所有的海洋及海域,都是我們可以呈現的內容,」工研院資通所視訊處理及與遠距通訊組劉彥良經理說,「我們在潮境公園海底的珊瑚復育區,架設了一組攝影機,有三個鏡頭,可以轉動方向。」
此外,為了提高被譽為潛水勝地的海域安全,工研院技術團隊還在海底加裝了溫度感測器及濁度感測器。劉彥良說,海底電纜傳輸必須穩定、清潔、安全的責任,可以讓大家第一時間了解水下世界的變化。他強調,有些生物並非潛水人員下水就能看到,而是必須長時間地觀測、紀錄,才能知道不同的物種,在什麼時間點才會出現。
圖說:工研院資通所視訊處理及與遠距通訊組劉彥良經理強調,海底攝影機加上感測器,24小時不間斷記錄海洋的面貌,有助於大家認識海底生物的多樣性。
工研院的技術團隊將海底攝影機捕捉到的畫面,透過實景投射在智能海洋館做直播,24小時不間斷地記錄海洋的面貌,讓參觀的民眾可以第一視角看見海底生物的多樣性與豐富程度;同時,也將這些影像資料和海洋大學合作,進行生物辨識與分析。
海龜2隻變20多隻
「工研院將智能與實體海洋結合,打造出另類水族館,透過虛擬與實境結合,民眾更喜歡看到我們是如此地保護海洋生物。」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館長陳素芬說,「工研院有海底攝影的技術,但為了應用在潮境智能海洋館,還是經過四年的研發過程,最後才決定將鏡頭安裝在最漂亮的海底祕密花園,」如今,在珊瑚農場增加一個鏡頭後,最近又裝了一個360度環景的鏡頭,目標就是希望能讓民眾真正同步了解海底的奧秘,認識海底生態,原來是如此多元。
「海底攝影機除了可以讓不會游泳的人,也能同步認識海底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團隊了解,復育海灣的成效。」談到復育海灣的好成績,陳素芬顯得相當開心。她表示,當初剛到潮境智能海洋館任職之初,同仁告訴她,復育海灣只有2隻海龜;如今,海底攝影機已經掌握有更多海龜來到復育海灣。陳素芬表示,同仁告訴她,從背面的紋路判別,如今海龜已經有超過2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