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關鍵材料自主 打造韌性永續半導體產業

圖說:SEMI全球董事會董事暨環球晶圓集團董事長暨執行長徐秀蘭強調,許多關鍵材料如果缺料,就可能導致產業鏈停擺。

半導體年度盛會「SEMICON Taiwan 2025 」於本周登場,主辦單位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8日舉辦展前記者會,宣布今年參展公司超過1,200家,攤位超過4,100個,預期參觀人數將超越去年的8.5萬人,突破10萬人大關。環球晶圓集團董事長暨執行長徐秀蘭發表專題演說並呼籲,在全球供應鏈在地化的挑戰下,掌握關鍵材料自主權,是打造韌性永續半導體供應鏈的基石。

面對全球供應鏈的嚴峻挑戰,從國際化,走向區域化、本土化的趨勢,徐秀蘭強調,掌握關鍵材料與供應鏈韌性至為重要,關鍵材料的自主掌握將成為未來半導體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徐秀蘭說,半導體的技術與產能(如1奈米、2奈米製程)過去常被作為談判工具。但長遠看半導體產業支持的系統產品和未來的應用,甚至量子電腦、人形機器人以及低空經濟等應用領域,許多「小東西」也非常關鍵。

圖說:SEMI全球董事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暨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中)、SEMI全球董事會董事暨環球晶圓集團董事長暨執行長徐秀蘭(右二)、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左二)、台灣大學重點科技研究學院院長暨晶創臺灣推動辦公室執行長闕志達(左一)、SEMI產業研究資深總監曾瑞榆(右一)出席「SEMICON Taiwan 2025展前記者會」。

如今,全球對半導體產業的需求不僅限於產能與技術,更要求材料供應鏈的多元地理佈局。例如,過去各國僅要求台灣實行「台灣加一」(Taiwan+1)策略,希望材料供應商除了臺灣的產線,至少也要在海外增設一處廠房,以避免供應中斷;但現在已經又進一步,要求更廣泛的全球佈局。這也使得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徐秀蘭特別點出,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材料,都可能成為產業命脈的新卡點,成為卡住整個產業運作的關鍵。她表示,任何一種化學品、特用氣體、研磨粉或前驅物,都可能導致產業鏈停擺。很多關鍵材料不但複雜,而且難以囤積,因為通常都有保存期限。

她列舉了一些關鍵材料,包括稀土、高介電(High-K)材料、用於化學機械研磨(CMP)的研磨劑、稀有氣體、特殊氣體、特殊化學品及前驅物等。她特別提到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這兩種材料雖然已討論多年,但全球真正能大規模且具成本效益生產的國家仍然不多。因此,各國都要求「去中心化」,甚至「非中、非美」,不要中國貨,也不要美國貨,因此,台灣就成了關鍵的國家。

徐秀蘭說,「碳化矽」在未來高散熱的應用中表現優異,對於需要高散熱的應用具有巨大貢獻。

「氮化鎵」及其化合物如「砷化鎵」在近年來有許多應用領域。目前全球鎵的產量第一名是中國,約佔全球90%,所有鎵的出口都需要許可證,如果未來鎵的供應出現問題,許多產業都可能停擺。這些例子說明,全球半導體產業除了過去的技術和產能競爭,現在將面臨關鍵材料的競爭。能否掌握來源或者與友好且供應穩定的國家建立合作關係,非常關鍵。

過去的供應鏈韌性主要強調低成本和即時供應(just-in-time),選擇那些產能大、成本效益好的地方。但現在,趨勢正轉向在地化(localization)和本土化,並開始考慮淨零排放和循環經濟。徐秀蘭指出,這種從即時供應(Just in time)到以防萬一(Just in case)的轉變,雖然能帶來真正的韌性,但同時也會導致經濟效率下降,成本隨之升高。她指出,目前市場趨勢是希望整個產業能夠在地化,每個國家都能掌握一定程度的關鍵材料。為了打造永續供應鏈,掌握關鍵材料,政府和業界都有各自的角色。

徐秀蘭強調,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不僅要「強」,更要「穩」且「永續」,需要人才投入,以及政府以政策支持,兼顧材料自主、供應鏈韌性、永續與發展。她呼籲,政府應以政策扶植、國際合作,鼓勵台灣自主開發關鍵且不可或缺的材料。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