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科睿唯安16日舉辦「2025全球百大創新機構頒獎典禮」,工研院以豐沛研發成果與優質專利,連續8年,第九度榮獲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由科睿唯安副總裁暨全球智權策略長Vasheharan Kanesarajah(左)頒獎給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右)。
一年一度國際創新暨智財盛會「全球百大創新機構頒獎典禮」於16日舉行,今年臺灣有13家機構獲獎:工研院、台積電、鴻海、聯發科、廣達、友達、台達電、緯創資通、瑞昱、南亞科、華邦、華碩、中光電。
工研院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支持下,積極深化跨域研發優勢,攜手產學研共同促進經濟轉型與升級,使臺灣躋身全球第三大創新機構強國,僅次於日、美。
工研院從全球110萬家機構中脫穎而出,在僅有萬分之一的上榜率下,連續8年九度獲獎,獲獎次數居亞太研發組織之首,亦為臺灣獲獎次數最高的機構,肯定工研院在技術獨特性、成功足跡等專利指標上的傑出表現。
主辦單位科睿唯安(Clarivate)現場頒獎表揚今年得獎的13家臺灣機構。科睿唯安副總裁暨全球智權策略長Vasheharan Kanesarajah表示,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共有13間臺灣機構獲獎,臺灣獲獎數創下歷史新高,更持續4年蟬聯全球第三寶座,僅次於日本和美國,成績非常亮眼。
圖說:「2025全球百大創新機構頒獎典禮」,今年臺灣獲獎的機構共有13家,左起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局長廖承威、中強光電總經理林惠姿、華邦電子技術長白培霖、瑞昱半導體副總經理張義樹、台達電子法務長葉國良、台積電智財資訊整合專案副處長張展誌、聯發科智慧財產處副處長何宜潔、工研院院長劉文雄、經濟部次長賴建信、科睿唯安副總裁暨全球智權策略長Vasheharan Kanesarajah、鴻海中央智權處處長林忠億、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友達光電智權室資深處長余義勝、緯創資通營運架構長暨技術長沈慶堯、南亞科技執行副總經理蘇林慶、華碩技術長吳欽智、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副司長周崇斌。
Kanesarajah指出,「在2025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中,工研院脫穎而出,成為亞太地區唯一入選的政府與學術研究機構。今年是工研院第九度獲選,並連續8年穩居榜單,展現其在智慧財產權與創新研究領域一貫的國際影響力,旗下多項專利成果推動各產業的技術革新,對全球創新生態系帶來深遠影響。」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面對全球局勢瞬息萬變與未來挑戰,唯有持續創新才能迎向變局。工研院秉持市場導向策略,積極擘劃與實現「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及韌性社會,以及融合AI、資安、半導體晶片、通訊與智慧感測等智慧化致能技術,以創新科技解決產業痛點,深化臺灣競爭力。
工研院不但積極創新,提升智慧財產品質,更致力將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聯結;與全臺超過40家金融機構以及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合作,持續推動無形資產貨幣化,協助國內企業以專利獲得銀行融資,並藉此帶動投資,產生顯著資金綜效。同時,工研院更支持創智智權公司建立產學研跨域專利合作平台,聚焦網路通訊、多媒體影音、半導體設計、計算機系統、淨零排放等熱門技術範疇,打造優質大專利池(Patent Pool),為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提供堅實護盾與各種智權創新模式。
工研院成功協助中小企業與新創公司運用專利獲得銀行融資,如工研院新創公司「原見精機」,核心技術為「機械觸覺」,不但打入日本川崎重工(KAWASAKI)、及電綜(Denso Wave)兩大機器人品牌供應鏈,更在工研院協助下,以「專利評價」申請無形資產融資,獲得富邦銀行核貸千萬級的融資額度。另一家新創公司「創未來科技」,以自主研發之晶片、微封裝、雷達演算法、機械/散熱設計、資訊系統設計等關鍵專利技術,經工研院專業團隊的技術與專利評價,使得該新創公司獲得信保基金的高額擔保,由凱基銀行提供融資額度新臺幣一億元,創本國銀行無形資產最高融資金額。
此外,工研院打造「AI專利分析系統」,運用AI技術比對專利與標準文件的關聯性與相似度,能迅速掌握標準專利的技術含金量,大幅縮短人工判讀時間。其龐大的分析比對資料庫涵蓋全球行動通訊標準組織(3GPP)及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宣告的資訊,含括超過40萬件5G標準必要專利與技術規格文件,為臺灣資通訊相關產業提供決策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