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經濟部26日舉辦「創新匯流 領航全球 2021 R&D 100 Awards獲獎記者會」,分享6項科專成果、囊括7項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由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左六)、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右六)、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左五)、資策會副執行長楊仁達、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王人謙、工研院機械所所長胡竹生、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金屬中心執行長林秋豐、紡織所協理邱勝福、資策會數位轉型所所長林玉凡、金屬中心微成型研發處處長林崇田、紡織所產品部主任黃博雄,共同分享獲獎技術成果。
臺灣創新研發實力再次受國際肯定,經濟部轄下四個法人機構傳捷報,工研院、資策會、金屬中心、紡織所以6項科專成果,共囊括7項素有科技產業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肯定,獲獎數全球第二、亞洲第一。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經濟部長期以科技專案支持法人研發創新技術,屢獲國際大獎肯定,至今已連續14年拿下66座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顯示我國的創新能量受到國際認證,歷年獲獎技術超過9成已技轉國內外廠商,包括台泥、台塑、帆宣、群創、儒鴻、三井化學等,預期將帶來可觀的產業效益。
此外,2020年法人與學界科技專案技術移轉與委託服務的件數計有4,992件,促成廠商投資592億元,經濟部平均每投入1元能帶動5倍的投資效益。
今年經濟部科技專案支持下,工研院獲3項、資策會1項、金屬中心1項、紡織所1項科專獲獎,加上首度在企業社會責任(CSR)特別獎獲得銅牌,共贏得7座大獎。
除了承諾繼續支持創新研發,林全能也肯定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推動,將創新研發成果以無形資產鑑價,幫助創新團隊取得銀行融資的創新做法。
圖說:工研院研發的「等溫高效率水氣分離技術」獲得2021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這是全球首個能藉由空氣製造潔淨水源的獨特技術,採用創新薄膜材料—氧化石墨烯薄膜,直接從空氣萃取不含氮、氧的水,目前已技轉奇鼎科技,盼能藉產業力量解半導體產業缺水燃眉之急。
今年工研院獲得三項大獎,包括可植入式骨科醫材「促進組織整合仿生3D列印技術」、可以直接從空氣分離出超高濃度水氣後即壓縮成純水的「等溫高效率水氣分離技術」,以及在製造生產線上快速建構更輕、還能舉起更重的物品,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軟體定義增強型機器人關節模組」。前兩項獲獎技術已分別技術移轉給可成生技及奇鼎科技。
圖說:(右)金屬中心軟硬體整合開發「連續式微型元件熱處理系統設備」,應用於精密機械時不僅能順利運轉還能使機器降噪、延壽。(左)紡織所開發RFID紗線,建立全球第一個應用於染整全製程生產管理之RFID標籤。
金屬中心軟硬體整合開發「連續式微型元件熱處理系統設備」,讓小到需要鑷子夾起的零件硬度足、尺寸精度準,應用於精密機械時不僅能順利運轉還能使機器降噪、延壽,技轉祥儀企業順利讓其攻入特斯拉與BOSCH供應鏈,為國內精密零組件業者搶攻國際大廠訂單之外,在今年初亦榮獲愛迪生銅獎。
資策會以軟體研發實力建構「AI鑑識技術與臺灣不實訊息聯防體系」,藉由深度自然語言處理(NLP)、異質資料交叉比對、社群數據擴增技術等建立AI風險模型,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讓AI打擊謠言,迅速消弭不實訊息之傳播。以今年疫情期間為例,觀測追蹤超過兩萬種網路訊息,杜絕超過三百種謠言傳播,以科技能量導正錯誤訊息。
一縷紗線就能進行無線識別,紡織所開發出可完全融入紡織品的「無線射頻識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紗線」。這項「RFID Yarn®」紗線克服五項主要耐久性測試,建立全球第一個應用於染整全製程生產管理之RFID標籤,通過耐酸鹼的測試,具柔軟可撓/防水/耐高溫/耐酸鹼/耐輾壓等特性,能在不影響穿著舒適性下,完全隱匿於織物內,耐受溫度從零下20度到135度,可水洗超過30次,無論是在服裝履歷或是生產履歷上,皆能成為紡織業最佳自動識別工具。
紡織所的這項技術已推動紡織、電子、資訊業的跨領域合作,應用於強盛公司染整場域,建立即時追蹤的智慧工廠管理系統。並引入政府研發輔導資源,與韋僑科技合作建立紗線型RFID的試量產;結合中冠資訊建立RFID自動識別平台;協助路得潔淨建立無塵衣水洗試驗場域驗證。未來希望透過紗線型RFID標籤生產,帶動國內創新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