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作高峰論壇(一)
為進一步有效推動產學合作,政府已選定台灣大學(台大)、成功大學(成大)、交通大學(交大)三所大學成為「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網絡聯盟計畫」的中心學校,以聯盟串連方式,有效推動產學合作。
歐美許多創新企業,技術核心都衍生自各大學的高度創新的研究。產學合作,一方面是學術界人才跨向產業界的最佳途徑,另一方面,更是為企業注入新鮮研發動能的好方法。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何卓飛於2010年底舉行的產學合作高峰論壇中指出,政府致力推動大學產學合作,經過了基礎環境建置期後,目前進入整合建構與營運期,選定台大、成大、交大做為「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網絡聯盟計畫」的中心學校,積極推動產學合作。
回顧高等教育對產學合作推動的過程與努力,何卓飛表示,95學年度是十分關鍵的一年。
關鍵:跨部會推動
當時,大學入學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大學畢業生卻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輿論對大學和產業間的落差,產生很大的質疑。
關注大學的產學合作問題,教育部高教司從此編列預算,積極推動產學合作計畫。
剛開始,政府各部門之間,像國科會、經濟部、教育部,並沒有一個統合的單位。國科會重的是後端的技轉,經濟部是企業及產業的主管機關。至於教育部則是最前端的部份。
中綱計畫,終結單打獨鬥
要怎樣將產學合作的推動工作,連結成一個系統?何卓飛表示,從95學年度後,政府正式成立一個跨部會辦公室,專門處理整合性的問題。
何卓飛強調,產學合作,若只靠大學各自單打獨鬥,沒有辦法成氣候。於是,97學年度,政府提出產學合作的中程綱要發展計畫(中綱計畫)。
中綱計畫裡,希望將大學裡的資源好好地統合利用,也希望有些大學的技術移轉、智慧財產權管理,以及企業連結等實際經驗,能夠做為典範,推廣到其他大學。
2008-2011年,可說是基礎環境建置期。何卓飛分析,台灣的產學合作,存在三大問題,分別是經濟規模小、技術分散,以及需求衝突。
他表示,產學合作實際推動後,發現一些問題,包括學校的研發能量、研發內涵,是不是對準產業需求?智慧財產權的管理,到最後產出的東西,能夠商品化,締造產值,發揮社會價值,這一連串的考驗,對單一學校都是很大的挑戰。
所以,從99學年至102學年(2010-2013年),針對產學合作,政府將推動三個「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網絡聯盟計畫」。分別是:台灣大學(生醫農健)、成功大學(機械材料)、和交通大學(電機通訊),由這三個聯盟做為中心學校,提供參與聯盟學校於特定產業領域專利加值與技術推廣服務,積極提升產學合作的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