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創新效法自然 科技開拓環保商機

圖說:工研院舉辦「ITRI FORUM-New Opportunities for Eco-Innovation環境永續與創新商機論壇」;左至右為材化所蘇宗粲所長、中鋼鄒若齊董事長、「藍色經濟」概念創始人剛特• 鮑利(Gunter Pauli)、工研院徐爵民院長、工研院綠能所劉振邦副所長,工研院IEK蘇孟宗主任。

欣逢四十周年,工研院針近期日舉行「ITRI FORUM-New Opportunities for Eco-Innovation環境永續與創新商機論壇」,邀請「藍色經濟」概念創始人剛特‧ 鮑利(Gunter Pauli)闡釋藍色經濟概念與趨勢;另亦邀請中鋼董事長鄒若齊、安全衛生技術中心董事長于樹偉等與會與工研院院長徐爵民及各領域專家,分別從企業永續、工業安全、前瞻技術、潛在商機等層面提出觀點,期許帶動綠能永續之新商機發展。

近年來台灣產業面臨各項挑戰,再加上氣候變遷、環境汙染、能源耗竭等問題,工研院院長徐爵民指出,台灣產業科技在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上,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科技研發不僅要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與舒適,更要積極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徐爵民強調,台灣99%以上能源都仰賴進口,其中工業用途占50%以上,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非常少,因此,節約能源是勢在必行,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於今(2013)年6月提出的《Climate Action Plan》,列出美國使用潔淨能源的經驗,首先就是要大幅降低碳排放,例如用天然氣取代燃燒化石燃料,並且使用先進技術的太陽能、風力發電;其次就是改善交通運輸的碳排放,以及冷凍空調的效能等等,顯示節能減碳與永續環保已是全世界的趨勢。

為了呼應環境永續的需求,工研院近年來致力於永續創新Eco-Innovation研發,例如將過去被認為是廢熱、廢碳的製程廢料,經過工研院研發人員的努力,搖身一變成為可再利用的黃金;包括應用在產業界與中鋼合作的廢熱回收「TEMM熱電材料與模組技術」、台泥「鈣迴路二氧化碳捕捉」技術;以及利用農林漁牧廢渣且在今年獲得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肯定之「零無碳損纖維素丁醇生產技術」均是永續創新案例。上述皆為師法自然界中,將一個製程「廢料」當作是另一個循環的養分的商業模式,兼顧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也吻合剛特‧ 鮑利(Gunter Pauli)教授提出的「藍色經濟」概念,未來更希望將此概念擴散到產業界,一起創造新的產業,並帶來更高的經濟價值。

剛特‧ 鮑利教授表示,工研院有很紮實的科技研發能量,對其研發成果,如生質丁醇、水資源、LED光通訊印象深刻。鮑利指出,在挑選藍色經濟案例時,是經過嚴謹的方法與程序,包括三個步驟:先偵測(Scan)再篩選(Screen),然後執行(Implement),執行時不要被冗長的行政程序、可行性評估、預算所綁住,「Just Do it」就對了。而「藍色經濟」強調的是生物圈相生相息,例如一顆大樹的養成,除了需要陽光、空氣、水,還仰賴它所依附生態系統,包括大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蜜蜂、小鳥、螞蟻、蚯蚓等共同做工,才得以永續。而人類對於資源回收的觀念,應要有所革新,要從廢棄物的管理,導正為泛指所有資源的有效利用,讓廢料也可以變成養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拿咖啡的廢料來培植菇類,目前此一衍生的商業模式也正在擴大,估計此波商機將可帶來可觀的工作機會。

中鋼公司董事長鄒若齊指出,全球暖化已成為人類共同威脅,而中鋼公司在能源環保方面也已付出許多心力,成立以來投資相當多的環保節能設備,而每噸粗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分別由建廠初期6390百萬卡、2.6頓,降至2010年5672百萬卡、2.29頓。而中鋼與工研院合作開發之「TEMM熱電材料與模組技術」,不僅落實節能環保的普世價值,也整體提升了產業界在綠色經濟的競爭力。

安全衛生技術中心董事長于樹偉表示,在環境永續的全球趨勢下,台灣要成為先進國家,不能只注重生產,同時也要強化在公共安全、工業安全和環境保護方面的能力。而二十一世紀台灣的半導體、面板業與太陽能等高科技產業的利基絕對是來自於「綠色競爭力」。以工業安全來說,就要注意製程、設備、原物料三方面的風險管理,除了要符合並引進國際標準外,更要適時地修正符合台灣產業界的需要,以塑造出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安全文化。而在落實永續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應該教育年輕的一代、將永續發展的觀念向下紮根,企業也應該善盡宣導責任,進而影響內、外部及上下游的相關人員,唯有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更有續航力。

工研院研發的過程也往環境永續的趨勢邁進;材化所所長蘇宗粲指出,目前就朝三個策略進行研發,包括第一個策略由源頭想起,在生產製造以省能為最大訴求、第二個策略是師法自然,以大自然為師,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第三個策略則是以及將廢棄物轉為有用的資源,廢棄物包括廢熱、廢水和化學品/材料廢棄物。在廢熱部份,已應用熱電元件模組,在中鋼、台泥和李長榮等公司之熱源上,有效將熱轉為電,應用於LED照明;廢水部份已將多種工業廢水或家庭污水轉為可用之製程用水或冷卻用水等;在化學品和材料廢棄物方面,不但設立廢棄物交換中心,也建立面板廠液晶回用技術,讓資源回收再利用。

工研院綠能所劉振邦副所長指出,目前院內研究團隊發展的利用低溫餘熱發電技術,下個月就將與國內企業合資成立新創公司,而與台泥公司在花蓮示範的「鈣迴路二氧化碳捕捉」也將於未來推動成立能源服務新事業;而在今年獲得百大科技獎肯定的「無碳損纖維素丁醇生產技術」更是生態創新的典範,正籌畫在明年與國內外企業和創投合作成立跨國新創公司,以「工研院技術,在地原料,在地生產」模式,推動替代生質乙醇汽車燃料,創造龐大的市場與綠色商機。

工研院產經中心蘇孟宗主任也強調,儘管從京都議定書協定以後,不論是減碳或環境保護,一直是長期被關注的議題,但是因為過去環保和經濟發展是處於對立的位置,因此,雖然全球都重視環境永續,但面臨現實時,環境的議題其優先序就不是放在第一。不過,在永續創新(eco-innovation)的概念發展出來後,情況將可改變。永續創新仿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運作模式;一個循環的廢物會是另一個循環的養份,這種把廢物變成養份的運作模式,將可大幅改變生產中廢棄物的使用,將有機會將廢物轉成商機。

環境永續是我們不可逃避的責任,我們有義務留給後代一個美麗的地球。工研院在院內積極推動跨領域整合與前瞻技術的研發,在解決民生問題上扮演關鍵的角色,並融合綠色低碳研發理念,推動綠色低碳院區計畫,於研發中導入碳足跡觀念,使綠色低碳的理念融入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其次,院區低碳化配合「綠色研發」、「智慧節能」、「綠色運輸」、「低碳生活」、「友善環境」的建構,推廣「綠色生活實驗室」(Green Living Lab),進而開創綠色環境新生活、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致力於建構一個永續又美好的未來努力。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