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發明五十年 研討會27日登場

圖說:交通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暨中央研究院院士施敏(Dr. Simon Sze)(右)的發明、著作以及對產業的貢獻,於「施敏與數位時代的故事」書中有詳細的描述。左為該書作者產業人物雜誌主筆王麗娟。

圖說:交通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暨中央研究院院士施敏(Dr. Simon Sze)(右)的發明、著作以及對產業的貢獻,於「施敏與數位時代的故事」書中有詳細的描述。左為該書作者產業人物雜誌主筆王麗娟

五十年前,交通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暨中央研究院院士施敏發明的「浮閘記憶體」,曾被他的主管評為無用的發明,如今這項發明已無所不在,成為所有電子產品的必須。交大為慶祝施敏的重大成就,將於27日舉行「國際非揮發性記憶體研討會」。

從手機到家電,從安全氣囊到智慧監控,施敏的發明,如今全面性影響著人類的生活。但五十年前,所有的電腦與通訊產品,全都在室內插電使用。人們使用著又大又耗電的磁圈記憶體,對於省電這件事,漠不關心。也因此,施敏的發明,被主管評為「好像不錯,但卻沒有用」(interesting but useless)。

1967年,在美國貝爾實驗室投入研究工作的施敏,和他的同事姜大元,以半導體取代磁圈,進行了一場科學冒險。他們巧妙想出以一片金屬,塞進半導體元件中,作為儲存媒介。

這片金屬就是「浮閘記憶體」。透過對控制閘施加電壓,就可以把電子傳輸到浮閘中儲存起來;除非施加反向電壓,否則資料都會牢牢存在浮閘上,即使斷電了也不會消失。

施敏院士(Dr. Simon Sze)發明的「浮閘記憶體」,成了非揮發性記憶體的技術基石。非揮發的意思,就是「斷電了資料也不會消失」。「浮閘記憶體」的發明,啟發了一長串非揮發性記憶體的創新,包括快閃記憶體。

回顧1967年,所有的電子產品,無論是電腦或通訊產品,都接著電源線,沒有人可以預見,五十年後的今天,大家帶著電子產品到處跑的行動時代。在「施敏與數位時代的故事」書中,施敏說,「Mobile是很關鍵的一個字」。施敏指出,直到各種行動電子產品紛紛上市,省電的課題,才真正獲得重視。

施敏的英文名字,Dr. Simon Sze,在全球半導體領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主要原因是,他於1969年五月撰寫完成的半導體教科書「半導體元件物理學」(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出版後,至今歷經三個版本,更被翻譯成六、七種語言發行全球,累計銷售量超過一百五十萬本,長年名列半導體教科書的排行榜首,也因此被譽為「半導體聖經」。

「施敏與數位時代的故事」一書的作者,產業人物雜誌主筆王麗娟表示,施敏院士很年輕就名聞國際。他發明「浮閘記憶體」時,不過三十一歲;出版「半導體元件物理學」時,也才三十三歲。王麗娟說,許多外國電子公司的高階主管聊到施敏教授,都有著粉絲般的神情,因為他們的學生時代,都讀過Simon Sze的教科書。

王麗娟強調,施敏對交通大學的情感很特殊。1968年,交大電子系的學生,是全世界最早讀到施敏著作的一群。那年施敏剛寫完「半導體元件物理學」,出版社還沒有把新書印出來,他就已帶著手稿,從美國回台灣,於交通大學擔任了一年的講座教授。王麗娟認為,交大電子系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培育了無數人才,其中,有著施敏長期投入的心血。

交通大學為慶祝施敏的重大成就,電機學院與電子工程學系將於27日舉行「國際非揮發性記憶體研討會」,會中邀請施敏院士、盧志遠博士,及來自義大利、英國、瑞典、美國、德國等多位記憶體領域的知名大師,共同探討各種記憶體技術的發展與趨勢。主辦單位表示,包括台積電、聯電、旺宏、華邦、力旺、美光等公司、工研院、國研院與多所大學都將有人與會,預計將有近500人參加。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