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系劉柏村(前排中)講座教授團隊,與玉山學者郭育教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進行國際合作,其研發成果獲《尖端科學(Advanced Science)》刊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系劉柏村講座教授團隊執行國科會推動的「A世代前瞻半導體專案計畫」,與玉山學者郭育教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進行國際合作研究,結合材料、元件、電路三個不同的面向,開發可應用於單晶片三維積體電路路(Monolithic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s, M3D-ICs)之互補型場效電晶體技術(Complementary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CFET)(如下圖)。
圖說:可應用於單晶片三維積體電路之垂直堆疊互補式異質場效電晶體(CFET)元件結構以實現超高密度晶片製造。
研究團隊採用新穎的氧化銦鎢(amorphous indium tungsten oxide, a-IWO)半導體材料,能在通道只有約幾層原子的厚度下展現優異的電流表現特性,並使邏輯電路成功達到高電壓增益(High Voltage Gain)、皮瓦特(Pico-watt)的極低靜態功耗以及卓越且對稱的雜訊邊限(High Nosie Margin)等高效特性(如下圖)。研究團隊用新穎的半導體材料及創新技術,克服了單晶片三維積體電路技術的技術挑戰,這項研究成果特性可媲美目前半導體工業所使用的矽基元件,達到更優越的電性效能。
圖說:單晶片三維垂直堆疊互補式異質場效電晶體組成的反相器電路於不同操作偏壓下,達到(a) 低操作偏壓的電壓轉換曲線(Transfer Characteristics),(b) 高電壓增益(152V/V),(c)皮瓦(pW)等級的超低靜態功率耗損,(d ) 高對稱性雜訊邊限特性(~80%)的表現能力。
本項研發成果具有下世代埃米級(Angstrom)積體電路技術應用的極高價值,實現超高電晶體密度之異質晶片材料整合技術,並能在較低的功率損耗下發揮高效能電晶體元件特性。將是接續「摩爾定律」之後,下一個引領半導體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