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的FinFET 創新
全世界都為了省電的課題,想破了頭。台大劉致為教授率領的技術團隊,也在材料上做出突破。他的技術團隊把矽換成了鍺(Ge),致力於獨步全球的「鍺通道環繞式」閘極電晶體之研究,揚名國際。劉致為強調,做元件的人,可以透過對物理的極致探索,自己動手做FinFET,藉以領先群雄。
劉致為的研究團隊發現,和矽比起來,鍺具有更高的載子遷移率,利用鍺來作電晶體的通道,有許多好處。他指出,環繞式閘極的設計,是FinFET的延伸,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漏電、減少電晶體耗電量、提升單位面積的操作電流,還能有效降低製程複雜度,並避免因離子佈植所產生的缺陷,影響良率。
Intel 奈米躍進
為了追求電子元件的速度更快、更省電節能,鰭式電晶體(FinFET)把過去平面電晶體變得立體,透過把電晶體的結構立體化,擁有較大的電晶體密度,並以擁有較大驅動電流,來增加速度。此外,由於FinFET的通道可以透過閘極良好的控制,避免短通道效應,因此得以減少漏電,節省能源。
半導體大廠英特爾 (Intel) 於2011年宣佈採用FinFET結構,受到極大的注目。首次使用在22奈米的FinFET結構與32奈米製程技術相比,Intel使用193nm浸潤式微影 (immersion lithography)技術和間隙壁蝕刻(spacer etching),做出鰭寬 (Wfin)只有8奈米,在低電壓為0.7 V,元件延遲改善了37 %,或者省電50%。
在驅動電壓為0.8V 漏電流為 10 nA/μm,在nMOSFETs上驅動電流增加46%,在pMOSFETs上增加40%。所有的結果都證明,FinFET的立體結構,的確有效提升了元件的特性。
Intel於2014年發表第二代14奈米FinFET,鰭間隔為42奈米,閘極間隔為70奈米,微縮因子分別為22奈米的0.7倍與0.78倍。nMOSFETs及pMOSFETs的飽和驅動電流均為1.04mA/μm,較22奈米nMOSFETs增進15%,pMOSFETs增進41%。後段連接技術由22奈米的M0-M9增加到M0-M13,較低層之金屬間隔微縮因子,可達22奈米的0.65倍,並在某些金屬層使用空氣間隙(air gap),減少17%電容以增進互聯速度。
圖說:Intel於後段連接技術某些金屬層使用空氣間隙(air gap)
來源:IEDM 2014
圖說:劉致為教授的實驗室研發出「環繞式閘極無接面鍺通道電晶體」之通道剖面圖。
劉致為教授的技術團隊,最大的突破是,開發出世界第一個利用鍺作為通道材料,製作出具有「環繞式閘極」的無接面電晶體。簡單說,原本的FinFET只有三邊被包住,而台大研發團隊的「環繞式閘極電晶體」則是將第四個邊也包含進來,電晶體變成了一根很細的線通道,所以也被稱為「奈米線電晶體」。劉致為教授指導的博士生翁翊軒,也因此獲得2015年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半導體獎。
由於該項研究獨步全球,具有高操作電流及開關比的特性,其n通道及p通道結果分別發表於2014年的國際電子元件會議(IEDM)及2015 VLSI TSA會議,受到國際矚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