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施敏院士(Dr. Simon M. Sze)是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關鍵人物,被譽為一代宗師。
影響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關鍵人物,施敏院士(Dr. Simon M. Sze)(1936/3/21~2023/11/6)是改變世界的發明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施敏博士,於2023 年11 月6 日安詳辭世,享年87 歲。他的一生傳奇,令人景仰讚頌。
改變世界的先知與教育家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 2023 年 12 月 28 日隆重舉辦施敏院士紀念追思會,林奇宏校長代頒總統褒揚令,並讚頌施敏院士一生事蹟,表達校方感念並褒揚施敏院士在發明、著作、教育等人類社會的重要貢獻。
追思會現場有逾兩百多位來自產學研界的重要人士,皆到現場致敬,包括交大前校長鄧啟福、清大前校長陳力俊、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群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以及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等人,表達對半導體一代宗師施敏院士的追念。
施敏院士的長子施迪凡代表家屬,感謝所有為父親遠道而來的朋友。施迪凡提到,「55年前父親回到交通大學成為該系最年輕的教授,2018 年退休時,成為該系年紀最大的教授。」展現了他對陽明交大的深厚情感。
圖說:2023 年 12 月 28 日,施敏院士紀念追思會上,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將總統褒揚令,親手頒給施敏院士的公子施迪凡。
史欽泰回憶道,1976 年他回台灣時,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正在籌劃半導體在台灣的發展計劃,施敏院士的籌備小組做了很多建議。後來國家很多決議及政策,也因為施敏等專家的建議,奠定了台灣半導體產業成為如今世界級的重要角色。
盧超群表示,老師在獲知生病時仍非常樂觀,展現豁達的人生觀。他也拿出施敏院士保留多年的盧超群大學時代的考卷,並感性表示,施敏常說所有的學生都是他的「產品」,只要學生有成就、對社會有貢獻,施敏院士就深感欣慰。他也感傷地提起施敏院士最後與他的通話:「我一生很滿足很幸福,不必為我擔心。」

圖說:2024 年 3 月 21 日,陽明交通大學緬懷紀念施敏院士,特別在他冥誕這天,舉辦「追思與學術:施敏院士紀念研討會」,施敏院士愛女施怡凡(右 4)自美抵台參加,受到熱烈歡迎。
2024 年 3 月 21 日,施敏院士冥誕這天,陽明交通大學舉行「追思與學術:施敏院士紀念研討會」,施敏院士的愛女施怡凡特別自美返台參加,受到熱烈歡迎。
施怡凡說,如果爸爸還活著,這天是他 88歲生日。施怡凡強調,施敏院士在台灣講學授課、帶學生,是他最開心、最滿意、最得意的事。他的學生、同事、朋友,是他最重要的一部分。
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於研討會中發表精彩的專題演講,推崇「施敏院士對矽文明、矽世代的來臨,是一位先知及鼓吹者。」盧志遠說,施敏院士能有這麼先知的看法,關鍵在於他擁有學術基礎,並做了非常多電子元件的研究。「施敏院士像是一名園丁,不停耕耘,寫的書堆起來比人還高,造福了許多學生。」盧志遠說,他很敬佩施敏院士的人格,以及「成功不必在我」的境界,而且樂在其中。他強調,這在人格上,非常難得一見。
台灣發展半導體,他是重要顧問
1999 年,工研院電子所(ITRI ERSO)於25 週年慶祝大會上,總統府資政孫運璿致詞時,特別感謝二個人,當初在台灣引進半導體技術,在他做下決策之前,給予很大的協助,第一位
感謝的,就是施敏。
1948 年 12 月,12 歲的施敏,隨父母來到台灣,就讀建國中學初中二年級。台大電機系畢業後,施敏於 1959 年退伍,並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修碩士,開始接觸到半導體。他於 1963年取得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隨即搬到美國東岸,加入貝爾實驗室(Bell Labs),投入半導體研究。
施 敏 任 職 美 國 貝 爾 實 驗 室 的 27 年 期 間(1963~1989),曾五次留職停薪,回台灣授課。1974~1977 年間,施敏第三度回台灣時,曾到台大任教三年。這段期間,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十分倚重施敏的半導體專業,經常召喚施敏到身邊,擔任他的個人顧問。
圖說:施敏院士(中)是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重要顧問,2014年7月,他接受工研院頒發院士殊榮,由產業人物雜誌總編輯王麗娟陪同,右為潘文淵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羅達賢。
當時,台灣考慮引進半導體技術的對象名單上,有休斯 Hughes、奇異 GE、通用儀器 GI、快捷半導體 Fairchild,以及美國無線電公司RCA 等,除了公司有好幾家之外,可供選擇的技術也有很多種。
台灣最終選擇引進 RCA 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的 CMOS 技術。關鍵在於,當時施敏院士向孫運璿院長強調,CMOS 相較於其他技術,最大優點就是,省電!
發明浮閘記憶體 應用無所不在
施敏院士為半導體一代宗師,幾乎沒有人能夠像他一樣,同時在重大發明、全球暢銷書、國家產業政策、以及培育人才等多個面向,做出驚人貢獻。
1957 年自臺大電機系畢業後,他先後進入美國華盛頓大學與史丹佛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短短三年便取得史丹佛大學博士學位,而後進入了研究資源豐沛且人才濟濟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s)。
1967 年,他在貝爾實驗室和同事姜大元,發明了浮閘記憶體(Floating Gate Memory),為當時又大、又重又耗能的電磁圈記憶體,做出革命性的創新。
十多年後,施敏的發明帶起的產業效應開始了!
1983 年任天堂遊戲機、1989 年 Nokia 手機、1995 年柯達相機採用後,進一步觸發了各種省電、可隨身攜帶的電子產品誕生,應用遍及所有的電子產品,締造了驚人的產值,推動了第四次工業革命,更是如今人工智慧(AI)技術蓬勃發展的基石。
回顧 1967 年,當時還沒有任何電子產品可以隨身攜帶,無論是電話,還是電腦,都是接著電源線,僅限於室內使用。大家沒有想到,施敏的發明,有一天會掀起行動電子產品的狂潮。
圖說:施敏院士紀念追思會上,群聯電子創辦人暨執行長潘健成致詞緬懷施敏院士的偉大發明,如今應用無所不在。
圖說:群聯電子創辦人暨執行長潘健成致詞追思時,分享一張2008年的珍貴照片,當時施敏院士和潘健成一起談Flash記憶體的發展,產業人物總編輯王麗娟站在兩人身後。
如今回顧,如果沒有施敏當年的發明,就沒有快閃記憶體;沒有快閃記憶體,就沒有手機、筆電、物聯網,AI 人工智慧及電動車。放眼全球,施敏的發明,已經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產品,為人類帶來便利、安全、效率,與樂趣,應用無所不在。
1969 年起出書,被譽為半導體聖經
醉心半導體研究的施敏院士,為何會出版一本後來被譽為半導體聖經的教科書呢?原因是,他在貝爾實驗室,遇到了一位偏心的老闆,把他很熱切想做的研究案指派給了別人。因此,施敏院士決定自己「找點難做的事來做」。
他熟讀當時找得到的所有技術論文,大約2,500篇,接著投入三千個小時,終於寫成英文版的 《Physics of SemiconductorDevices》「半導體元件物理學」,交由約翰威立出版社(WILEY)於 1969 年出版,這就是第一版。
截至 2023 年 11 月的統計,這本書被引用的次數已高達六萬八千次,影響力稱冠全球。施敏院士曾說,他從沒想過自己寫書會這樣受到歡迎,他總是謙稱此書能夠暢銷全球,是因為「我英文不太好,不敢寫很複雜的句子。」其實,這本書的資料廣泛豐富,又能簡潔深入介紹專業技術,正是作者施敏院士的功力所在,也因此本書可以跨越國界,深深吸引各國的讀者。
從 1969、1981、2007 到 2021 年, 施敏院士共出版了四個版本的「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發行全球,正式授權翻譯的就有六國語言,銷售超過 300 萬冊,盜版翻譯的更是不計其數。這本「半導體元件物理學」對全世界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影響深遠,因此被譽為「半導體聖經」。
2021 年,施敏院士與他的學生,陽明交大教授李義明合著的《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4th Edition(半導體元件物理學)英文版第四版出版。書中從 150 萬篇論文中,篩選出 1500 篇作為參考文獻,可說是千中選一。這本受到國際矚目的半導體巨著,是陽明交大成立以來,第一本出版的英文書籍。
圖說:2022年7月8日,疫情稍緩,施敏院士特別自美返臺,出席他被譽為半導體聖經的《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4th Edition「半導體元件物理學」英文版第四版暨中文版出版的新書發表會。施敏院士親手將英文版新書送給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左為該書共同作者陽明交大教授李義明。
作育英才無數
施敏院士在貝爾實驗室任職的 27 年間,五度請假留職停薪,回到台灣講學。
最早是交通大學,當時施敏院士的第一版新書尚未出版,他就把手寫的講義當作教材,指導交大的學生。台灣最早的三位國家授證的工學博士,包括交大前校長張俊彥,交大前副校長陳龍英及褚冀良博士,都是他的學生。
1974~1977 年間,施敏院士也在台大任教三年,在校園造成風潮,許多人因此對半導體產業心生嚮往,包括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台積電前研發副總暨陽明交大創新研究院總院長孫元成、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等人,都深受施敏院士的影響,決定了人生志向。
2010 年,施敏院士在國立交通大學任教 20年之際,校方特別頒授終身講座教授的榮譽,肯定他對人才培育的貢獻;此外,施敏院士的學生遍及全球,他也曾以訪問學者的身分受邀至英國劍橋大學、瑞士科技大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學術殿堂講學,一生作育英才,影響許多學生投入半導體與電子產業。
2014 年,施敏院士在中華開放教育平台上開設了電子與半導體微學程「半導體元件物理」,將畢生的功力融入到八週的課程,由淺入深帶領學生了解基本半導體元件與物理及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
除了教育上的貢獻,施敏院士曾接下交大電子與資訊研究中心主任的要職,當時電子中心僅有五十坪的地,施敏院士考量交大在電子領域研究長遠的發展,建議學校向教育部申請經費興建電子資訊研究大樓,此大樓於 1996 年10 月竣工。
接著,施敏院士接下國研院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主任的重責大任,支持全國前瞻研究,並推動奈米電子研究大樓的興建與完成。此二項工程提供了世界級前瞻性電子與資訊的研究環境,嘉惠半導體領域的莘莘學子。
終生成就備受推崇
施敏 1967 年的發明,雖然在第一時間,沒能獲得老闆的賞識或任何獎勵,但多年後展現的影響力,卻讓全世界都看到了這項發明石破天驚的重要性!隨後實至名歸的許多國際獎項,讓施敏院士名聞全球、備受推崇。
在學術上,施敏受到最高的尊崇,包括中央研究院、美國國家工程院,以及中國工程院,都授予他院士殊榮。1991 年,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發他電子元件學會的最高技術獎章 J. J. Ebers Awards。
2013 年夏至這天,施敏院士接受專訪並支持出版的傳記《 施敏與數位時代的故事》,於交通大學舉行新書發表會,引起產官學界高度重視。這本傳記承蒙益華科技(Cadence)、群聯電子(Phison)、交通大學校友會慷慨贊助出版,發表會首日,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博士,以及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博士,更率先各訂購五百本。
2014 年,施敏院士又添三項榮耀。分別是工研院院士(ITRI Fellow)、全球快閃記憶體高峰會(Flash Memory Summit)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日本應用物理學會頒發他國際會士(JSAP Fellow International)殊榮。
2017 年,IEEE 更頒發施敏院士尊榮會員(IEEE Celebrated Member)的最高榮譽,多年來,IEEE 只頒發過九位尊榮會員,其中半數是諾貝爾獎得主。
2017 年這一年相當特別,剛好是兩個最重要的電子元件的重要里程碑。分別是電晶體發明七十週年,以及浮閘記憶體發明五十週年。IEEE 因此在這年特別將尊榮會員頒發給兩個人,一位是摩爾定律的發明人高登·摩爾(Gordon Moore),一位就是發明浮閘記憶體的施敏院士(Dr. S.M. Sze )。
2021 年,施敏院士獲得有華人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獎金高達百萬美元。2022 年 7 月,施敏回到陽明交大,為第四版新書及中文版出刊舉行新書發表會,將珍貴的「未來科學大獎」講座,捐給陽明交大,並在記者會上,親手將講座交到林奇宏校長手中。
圖說:施敏院士終生成就備受推崇,,陽明交大2023 年 12 月 28 日舉行施敏院士紀念追思會,他的公子施迪凡(中)與愛孫感受到學校、校友及學生們的深厚情誼。右起:交大校友總會執行長陳俊秀、陽明交大教授李義明、研發長暨講座教授劉柏村。左起:校友鍾祥鳳、陽明交大講座教授陳冠能、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 、陽明交大電機學院院長王蒞君。
⏩感謝陽明交大電機學院支持贊助『產業人物雜誌』完成報導
⏩本文刊登於2024/2025「產業人物雜誌」,全國發行
⏩版權所有:宏津數位科技有限公司
⏩購買實體書「產業人物雜誌」連結 博客來 產業人物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