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限制稀土出口 恐衝擊全球電動車馬達供應鏈

圖說:中國近期祭出稀土出口限制措施,恐對電動車馬達生產造成干擾,尤以仰賴永磁技術的車型衝擊最大。

中國近期宣布限制稀土礦物出口,此舉被廣泛解讀為針對美國與歐洲對中國汽車及零組件加徵進口關稅的回應。儘管短期內全球稀土庫存仍能支撐部分需求,但若限制持續,恐對全球電動車(EV)產業鏈造成重大衝擊,特別是依賴永磁馬達的車款首當其衝。

中國掌握全球近六成稀土礦產開採,並負責約九成的稀土礦物精煉,尤其在釹(Neodymium)、鏑(Dysprosium)與鋱(Terbium)等關鍵元素的供應方面幾乎壟斷全球市場。這些元素是生產高效能永磁馬達的核心材料,廣泛應用於電動車、航太、國防、消費電子與潔淨能源等領域。

圖說:電動汽車銷售滲透率(接地區劃分)

儘管部分車廠如GM與BMW正積極研發無稀土電動馬達,距離規模化量產與全面普及仍需數年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主動式驅動馬達可尋找替代方案,許多車內元件如雨刷、車窗升降器與天窗電機,仍倚賴稀土材料。

除了驅動馬達,稀土材料亦應用於電池管理系統、熱能控制模組,以及正處於研發階段的次世代固態電池與鈉離子電池中。雖不直接參與鋰電池的主要化學反應,但在性能與安全性優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國若持續限制出口,可能對整體電動車技術升級與市佔拓展形成潛在障礙。

若中國進一步收緊稀土出口,情勢恐如疫情期間的晶片短缺再現,不僅衝擊四輪電動車,也將波及電動機車、三輪車及商用車等領域。當全球車廠無法穩定取得稀土原料,供應鏈中斷與生產遞延的風險大幅上升,將延緩市場成長動能。

包括通用、賓士、福特與Stellantis等國際車廠,以及博格華納(BorgWarner)、采埃孚(ZF)等Tier 1供應商,皆已投入開發低稀土或無稀土技術,盼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若替代技術加速成熟,恐削弱中國在稀土產業長期投入的回報,反而促使全球市場加速「去中國化」。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中國藉由限制稀土出口,有望強化本地產業鏈,並推動稀土內部價格下滑,降低電動馬達與控制系統等製造成本,進而提升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價格競爭力。此外,具備稀土優勢的零組件出口可望增加,吸引更多國際車廠與Tier 1廠商於中國設立次系統組裝據點,進一步帶動內需與產值。

然而,若出口限制導致國際車廠全面轉向替代材料或技術,中國恐將錯失稀土價值變現的關鍵窗口。在雙方皆受影響的情況下,未來不排除各國政府與車廠將與中國展開談判,尋求重啟稀土出口的可能性,以維護全球供應穩定與技術發展。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