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楊儒賓 贈台灣研究藏書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方聖平教授伉儷,繼2008年11月與清大校方簽訂「典藏文物合作協議備忘錄」後,決定將悉心收藏的498件書畫文物,以及臺灣研究與日本漢學相關之747冊書籍,一併贈與清大校方典藏。這批書畫與藏書以日治時期涉臺官吏與文人為大宗,且延伸交織形成東亞國族之間的網絡,不論就蒐集的數量或史料價值,在臺、日收藏界都相當珍貴。

清華大學圖書館及清華大學出版社在楊儒賓的協助之下,也同時編輯出版《鯤島遺珍:臺灣漢人書畫圖錄》與《瀛海掇英:臺灣日人書畫圖錄》,見證這批東亞知識圈文物的歷史氛圍與文化底蘊。捐贈儀式暨圖錄發表會2014年1月7日,於清大學習資源中心展覽廳舉行,現場將展出部分精選書畫及珍本藏書。

楊儒賓的收藏範圍,時間早自中國明清與日本江戶時期,下至日治乃及戰後播遷來臺。其內容更是包羅萬象,舉凡中日鴻儒、在臺官員、海桑遺民、東傳書畫家、黃檗僧侶、漢學家、外交使節,乃至常民史料甚或個人文書,希冀透過典藏為後人提供更豐富的研究資料,並能深化竹塹文藝圈的在地視野。

楊儒賓與方聖平教授伉儷多年以來,除將數以千計的珍稀文物,委請清大校方託管,並於2008年底在藝術中心舉辦「臺灣在東亞:清大博物館催生展」,另由清大教授謝小芩主持國科會計畫:「日治時期日人與臺人書畫數位典藏計畫」(http://cpjtt.lib.nthu.edu.tw/),亦曾將其中四百餘件藏品數位化,並進行統整性的文史資料蒐集與歷史背景分析。

此批捐贈的498件珍貴書畫文物,時間跨度約莫近三百年。無論是清朝官員與旅臺畫家、日本總督與駐臺官僚、詩社文人與竹塹雅士、漢學鴻儒與政界名宿,皆在其珍藏之列。日治時期歷經19任治臺總督,楊儒賓的收藏即囊括其中的12位,數量高達50件;日治在臺官僚最具代表性的後藤新平,其書蹟更有41件之多。而舉足輕重的臺籍士紳與政學界名人,例如林占梅、李春生、辜顯榮、謝介石、林獻堂、林茂生與杜聰明等。透過精心挑選的展出書畫文物,讓大家有機會得以一窺其文化品味與交遊網絡。

楊儒賓指出,這批書畫文物當中最具重要文史意義的藏品,包括後藤新平(曾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題纏足圖」。這件作品是臺灣解放小腳的見證,日治臺灣文明化的指標。伊藤博文(「馬關條約」日方代表)的「臺灣七律三首」則是家傳文物,此件寫於他代表明治天皇於平台後的1896年巡視臺灣時所作,當是伊藤博文作品中尺寸最大、歷史意義最豐富的傑作,伊藤家的珍藏品。

而為因應大正9年(1920)臺灣地方自治之施行,時任臺灣民政長官的下村宏,也書有「臺灣地方自治制創始和歌」一首;臺籍學者林茂生,則工筆書錄「自治洵良制,還須自治人;願公施教澤,民與政咸新」此詩題贈下村宏。兩件作品分別在東京及臺北收藏,卻彷如唱和之作。

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也於同年(1920)巡視花蓮,接見身著大禮裝之阿美族原住民,並書有「羽飾紅袍行楷七絕條幅」,身為「臺灣艋舺大頭目」的他,顧盼亦有自雄之風。上山滿之進總督的「致魏清德楷書詩稿條幅」,則錄有詩作七首,是與《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主任魏清德的唱酢往來之作,挂冠回歸故園的暢然幽興由此可表。

此外,乾隆年間曾擔任臺灣總兵的甘國寶,於雍正13年(1735)所繪之「虎圖」,有其虎嘯林下的威猛之氣,雖非孤本,但亦極為罕見。竹塹名宿林占梅於潛園所作之「富貴神仙圖」,花王神韻浮動紙上,占地起園的富貴之氣亦逼人而來,依據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的研究,林占梅繪畫已不可見,所以此件文物可能是他唯一殘存於世的繪畫作品。

楊儒賓表示,臺灣是大東亞文化圈的成員,也飽含複雜重層的歷史文化積澱。她除了擁有東亞文明的儒教、佛教、漢字、律法的公分母之外,更有其他地區少見的特殊歷史命運。臺灣底層東瀛與西洋文化的交錯盤雜,亦使這塊島嶼自有其曖昧的異質性。

楊儒賓說,自己所收藏的文物,以書畫作為主要的藝術載體;其藏書的類別,更是環繞臺灣文獻、日本漢學、殖民調查、中日近代史、東亞美術史、黨外書刊等幾個重要議題。此批斑駁富麗且內含曖曖英華之文物典籍,足以讓研究者以立足臺灣的視野,重新回觀東亞。不僅可以藉此建構東亞文化參與其中的嶄新世界圖像,更期待典藏此批文物的國立清華大學,亦可在他長年以來的臺灣夢、漢學熱與儒家情中,找尋臺灣研究與東亞研究的獨特發言位置。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