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游動物科普特展 國資圖總館登場 

圖說:國研院海洋中心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合作,推出《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科普特展。

海洋覆蓋地球70%表面積,對四面環海的臺灣而言,深耕海洋科技研發是我國永續生存與發展的基石。為讓民眾更了解海洋對我們的重要性,國科會轄下國研院海洋中心今(8/6)日起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合作,於國資圖總館2樓數位美術中心推出《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海洋浮游動物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而多樣的角色,該特展以淺顯易懂的圖文、影片,搭配實體標本與採樣工具的說明,讓民眾一窺這群嬌小但至關重要的小小兵身影,了解牠們是維護海洋生態平衡的關鍵多數。

動物性浮游生物(Zooplankton)通稱為浮游動物,是一群體型小、自身無或游動能力微弱、只能跟隨水流被動漂浮在水中的動物,廣泛分布於湖泊、近海和大洋等水體中。牠們也是一群行異營生活的生物,必須靠捕食維生。浮游動物的種類包羅萬象,從渺小又毫不起眼的原生動物到分類最高階層的脊索動物門都有其代表,幾乎囊括了所有現生生物的「門」。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浮游動物是初級消費者也是次級生產者,是各種海洋動物的食物來源,在海洋食物網中扮演著能量傳遞的重要角色。浮游動物的種類及數量非常容易受到海洋環境的影響,因此當環境變動時(如溫度、鹽度、酸鹼度),浮游動物的組成也會隨之改變,間接對魚類、鯨類等各種海洋動物產生連鎖反應。因此浮游動物是一種很好的環境指標生物,同時可以用來監測海洋環境變遷、預測海洋生態系的改變。

隨著氣候變遷影響加劇,海洋碳匯的議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國研院海洋中心長期維運南海時間序列測站(SEATS),收集海洋沉積物(又稱海洋雪),協助學界進行南海生物幫浦、海洋碳匯等相關研究。由於海洋浮游動物是海洋雪的主要成份之一,在執行SEATS任務的同時也進行海洋浮游動物採集、拍照、鑑定、種類組成、生命條碼建立等相關的研究,有助於了解浮游動物在碳匯過程中的角色以及環境變遷的影響。

在此次特展中,可以看到在臺灣西南海域及南海採集到的海洋浮游動物標本、採集工具、海洋浮游動物寫真以及使用國研院海洋中心自製底碇平台所拍攝的深海浮游動物的身影。此外,本次特展也打造了深海沉浸體驗區,透過投影裝置搭配深海環境造景,歡迎大小朋友一同潛入內太空,欣賞「海洋小小兵」獨特之美。

  • 特展日期:2024/08/06(二)~ 2024/11/03(日)
  • 展出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2F 數位美術中心
    (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