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史欽泰,分享40年來,持續推動半導體產業技術交流的努力。
40年前,臺灣開始舉辦第一屆國際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研討會(International VLSI Symposium),當時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條件及氣氛如何呢?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史欽泰,談起當年籌辦大會的往事,娓娓道出他的感謝與精彩故事。
2023年4月18日,在歷經三年疫情衝擊後,「2023 國際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研討會(VLSI TSA)」重新實體回歸,在新竹國賓飯店舉行。如今大家已經很習慣線上開會,同時也對實體見面交流充滿期待,因此參加研討會的人數創下歷史新高,突破一千人次。
回顧1983年,第一屆International VLSI Symposium首度舉辦,地點選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由王伯元擔任大會主席,虞華年擔任技術論壇主席。史欽泰說,「王伯元和虞華年擔任很重要的角色!在他們的努力下,參加者約有五、六百人,許多如今產業中很厲害的人物,當年都坐在台下,那時他們還是學生。」
積極籌備的1982年
談到籌辦這個國際研討會的往事,史欽泰把時間拉回1982年。
「當時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剛剛開始,甚至還不能說是產業,因為只有一家公司,聯電(UMC)剛於1980年成立。臺灣當時在積體電路的技術層次仍低,那時雖然還只是大型積體電路(LSI, Large Scale Integration),但我們已經想著,臺灣應該要做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日本1976年代才開始投入VLSI,不到幾年時間,已經將半導體產業發展得很好,DRAM已在美國打出一片天。「當時,我們的願景是,臺灣要怎麼做,才會有一個半導體產業。但有些人會質疑,臺灣真的需要VLSI嗎?臺灣只有一家半導體公司而已,有什麼條件成為一個產業呢?」
這件事情該怎麼做呢?「要花那麼多力氣,很多人並不認識臺灣,而且我們的技術還這麼落後,」史欽泰說,「我們當然要能夠從世界去學習。」
向外學習、貴人相助
當時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旗下的VLSI國際研討會,最重要的兩個舉辦地點,一在美國,一在日本。史欽泰說,「我們就想,如果籌劃在台灣舉辦VLSI國際研討會,該怎麼做呢?時間是否要訂在緊接著日本的VLSI會議之前或之後?」為此,虞華年、王伯元、史欽泰與曾繁城四人,特別到日本大磯(OISO )參加VLSI研討會,親身體會,看看國際研討會是什麼樣子。
「還好,李國鼎先生的科技顧問,有好幾位都非常幫臺灣的忙,其中一位就是Bob Evans(1927~ 2004)」,他曾任IBM資深副總,他開發的IBM 360 讓IBM突然間有一個新的格局,從此成為IBM的英雄。
「1983年,第一屆International VLSI Symposium的專題演講,首先我們邀請Bob Evans( 1927~ 2004),然後日本及歐洲各邀請一位代表性人物, 」史欽泰強調,「很難忘、最重要的就是李國鼎先生(1910-2001), 從第一年開始,在他有生之年,幾乎每一次的VLSI研討會,他都排除萬難親自參加,開幕時,他一定在場聆聽。 」
1994年,史欽泰接任工研院院長,隨即啟程前往美國,拜會當時SEMI 的總裁暨首席執行長 Stanley Myers,並建議他到臺灣舉辦SEMICON展覽。當時,SEMI的會展只有在日本、美國、韓國舉行。SEMICON Taiwan展覽開始至今,臺灣已經成為SEMI會員的最大買家。
舉辦VLSI國際技術研討會,有如為臺灣產業打造一個與國際接軌的技術交流平台,如果沒有這個平台,國際專家不會來到臺灣!
「臺灣為什麼能有半導體產業?」如今全世界幾乎都會發出這樣的提問。原因之一,就在這裡。當年有些人,滿懷熱忱與傻勁,努力地把這個技術交流平台搭建了起來!
持續40年,工研院是穩定力量
一個國際級的研討會,能夠持續舉辦40年,工研院的貢獻,功不可沒!從邀請並接待世界級的外賓與主講人,所有的流程與細節,多年來不斷傳承進化。
史欽泰說,「工研院是一個穩定的力量,行政支援的能力非常強,除了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還有很多的技術能量,支撐著這個國際研討會的成功。」
舉例來說,國際級研討會上,如果好不容易找來一位專家擔任主講人,結果台下沒有什麼觀眾怎麼辦呢?主辦單位不但要有能力規劃台上精彩的主題並邀約講者,同時也要做好宣傳工作、邀請相關領域的觀眾入場,促進雙方互動交流。
史欽泰說,「工研院一直把許多細節工作傳承,建立SOP,越做越成熟,變成一個專業的國際會議,連續40年,真的太不簡單了!這要謝謝工研院的同仁。」
工研院50週年,國家之寶
今年是工研院五十週年,史欽泰強調,科技產業成長的過程,需要政府、社會與企業共同努力。「工研院是一個很好的組織,是我們國家的寶!從早期的貢獻,到如今慢慢的社會更多元,科技產業的面向更廣,正是可以發揮的時候。」
「相對於大部分的企業都是比較專注在某一個領域,工研院有很多寬廣的、跨領域的技術專家, 將來真的是可以好好發揮。再加上工研院有國際的名氣,可以把台灣的產業一起帶出去, 是產業國際化很重要的一環。」
早期,大陸剛開放時,大家到臺灣參觀,就是要看科學園區和工研院,如今,國際外交活動到訪臺灣時,也都說要看工研院。
史欽泰表示,「回顧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就可以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十幾、二十年的功夫,是不可能成功的。」雖然要工研院自給自足並沒有錯,但有一些長遠的事情,是政府的責任,尤其是前瞻性的東西,不要把它的經費一直萎縮。
史欽泰說,包括「R&D100」、全球百大創新等,工研院受到世界關注,會讓人家好奇,為什麼台灣這樣小的地方,可以做到這些事情。
「在代表臺灣、代表我們國家,在國際擁有能見度上,工研院一直都做得很不錯,這個能見度很重要。當然,工研院值得投資、值得支持,讓他能夠做更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