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年藏畫苦 清華找到起瓦迷思

圖說:長捲軸畫展示右邊翹起來的起瓦現象,清華研究團隊找到有效方法,改善二千年來收藏家們的困擾。

捲軸書畫在展示時垂直軸桿的兩端會出現外翹,形狀類似瓦片的「起瓦」情形,長期困擾著書畫收藏家。這個懸宕二千年的現象,一直被裱畫的師傳們認為是裝裱後無法避免的瑕疵。現在清華團隊以物理學研究,找出改善此現象的解決方法。

在國立清華大學基礎科學研究中心任職的物理學家洪在明教授,與物理系研究生周明翰、沈維昭和汪依平,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存專家洪順興共同合作,發現藉由改變在裝裱時,覆背的纖維走向及切割方向的安排,以及裏打動作的位置和強度,可改善「起瓦」的現象,這個研究成果日前已刊登於國際著名期刊「物理評論快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並另獲得國際知名雜誌「科學(Science)」和「物理今日」專文報導及英國的「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雜誌專文推薦。

洪在明表示,古代東亞畫作的材質幾乎是採用長形的紙質或絲綢捲軸。在展示時,這些畫畫普遍會出現邊緣起瓦的情形,這不僅影響到畫作整體的美觀,更令人擔心的是,這個現象還可能加速附近的纖維撕裂和顏料脫落。

洪在明進一步說明,「起瓦」的現象已經存在兩千多年。他說,以往的文物保存者把這種現象歸咎於裝裱後無法避免的瑕疵,例如是漿糊塗抹不均勻、把畫心拉平時殘留的張力、組成捲軸的各個成分對於溼度和溫度的不同反應等理由。

「我們的研究工作發現,畫作被捲起來收藏所產生的起瓦現象,是可以用物理理論加以解釋的。」洪在明解釋,一來上述這些因素不容易控制,二來它們造成畫面的不平整,反應在捲軸兩邊的效應應該有相同的機率是外翹或下凹,甚至像海浪一樣夾雜出現外翹和下凹。但是,「絕大部分捲軸的起瓦都是外翹,而且在捲過的塑膠片就可以看到起瓦。」

洪在明說,「這兩件事實証明傳統專注的來自裝裱過程的瑕疵固然重要,但並不是必要因素。收藏時捲軸造成的彎曲變形才是造成起瓦最主要的理由。一旦清楚真正的機制,這個力學問題就好處理多了,我們可以藉由在裝裱時,改變覆背的纖維走向、覆背的切割方向安排,以及裏打動作的位置和強度等物理方式來補救的。」

清華大學副校長馮達旋開心的提到,科學研究最好的成果不外乎是表現在對於人類的知識增長上,而物理學也不例外。他說,像這次洪在明的團隊可以找到隱藏在表面下看似與物理意義沒有明顯聯性的真正原因,這意味著科學研究動機和成果,與人類社會的需求緊密結合的時代來臨。

洪在明將這項跨界的研究定義為「起瓦的奇異旅程」。他說,「研究初時的動機來自好奇,因而主動向國立故宮博物院毛遂自薦,才能接觸到這個有趣的題目,並因而發現可能有助於珍貴文物保存的方法。」而對於研究主題,洪在明強調,要保持開放的心胸,願意嘗試不同領域的問題。更要有容乃大,多和別人討論或合作。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