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清華副教授李毓中(右五)代表團隊獲頒第一屆「索里亞公爵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首獎,團隊前往西班牙領獎。
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李毓中組成跨國研究團隊發現4百多年前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與閩南人之間交流、互相學習對方語言的重要文獻,並陸續發表多項研究、出版專書,本月初獲西班牙皇室表揚,獲頒第一屆「索里亞公爵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首獎。
「索里亞公爵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是由西班牙索里亞女公爵瑪格麗塔‧德‧波旁(Margarita de Borbón,現任西班牙國王菲力普六世的姑姑)及其夫婿卡洛斯‧蘇里達(Carlos Zurita)成立的「索里亞公爵西班牙語科學與文化基金會」舉辦,目的是推展全球的西班牙語研究。
李毓中組成的跨國團隊以近年陸續編輯出版的9冊《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為基礎,提出「兩個帝國語言的首次接觸:第一次全球化時期中國東南沿海的漢語—西班牙語—閩南語手稿」主題,獲得講座首獎。第二名為阿爾及利亞團隊,第三名則為古巴團隊。
圖說:清華副教授李毓中(右五)將9冊《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送給西班牙皇室。
李毓中團隊於本月初赴西班牙,從索里亞公爵卡洛斯‧蘇里達手中獲頒這項殊榮,並舉辦為期3天的講座交流。李毓中特別致贈由清華大學出版的9冊《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給公爵。公爵仔細讀了團隊所複製出版的17世紀《閩南—西班牙語辭典》,見到當時西班牙人為學習閩南語寫下的Ca Goa Ta Tung Lang Oe(教我說唐人話)註記,也感到驚喜,這套叢書將被收藏在「索里亞公爵西班牙語科學與文化基金會」。
另外,團隊也將此叢書致贈給西班牙國家圖書館,由館長亞蘭布羅(Ana Santos Aramburo)親自接受,我國駐西班牙大使劉德立也觀禮見證這項台西文化交流盛事,盛讚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國民外交。
由李毓中所組成的跨國團隊2017年在菲律賓馬尼拉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發現厚達千頁、收錄約2萬7千個詞條,以西班牙語、閩南語、官話拼音書寫的《西班牙─華語辭典》(Dictionario Hispánico Sinicum),勾勒出大航海時期的生活百態,也是現存研究古閩南語最重要的辭典。
李毓中回憶,當時這份淹沒在檔案中的手稿被不識漢字的神父標註為「價值不高」(Vale muy poco),反倒激起了他的好奇心。深入翻閱後驚訝地發現,它收羅了4百年前海外閩南人日常生活所需、包羅萬象的詞彙與俚語,極其珍貴;其中提到「雞籠淡水」等詞彙,也顯示該辭典為西班牙人占領北臺灣時期所編輯的。
圖說:清華大學出版的《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
李毓中團隊自此開啟了長達數年的調查、研究、整理、編纂工作,陸續自西班牙、義大利等地收羅了《漳州話語法》、《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等珍貴文獻,推出《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系列套書,目前已出版9冊,建立團隊在閩南—西班牙歷史研究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熱愛西班牙及海洋文化的李毓中,曾赴西班牙塞維亞大學攻讀博士,專研拉丁美洲史、西班牙海上發展史、早期臺灣史及菲律賓史。他表示,台人大多去荷蘭研究早期臺灣殖民史,但西班牙其實也有很多豐富的史料,是一塊尚未被好好發掘的文化寶藏。
「我一直相信,當全世界都知道你在做這個研究時,史料會主動找上你。」李毓中陸續收到來自世界各地解不開的史籍謎團,其中包括德國的《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李毓中說,當時所有學者都認為這是廣東話-葡萄牙語辭典,但熟悉馬尼拉歷史的他,馬上從手稿中的「澗頭」、「澗尾」用語看出這指的是馬尼拉華人居住地帕里安(Pariáns),證實其為閩南人學習西班牙語所編輯的辭典。
目前仍在西班牙訪問交流的李毓中表示,《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將持續出版,也希望清華大學的研究成果未來能與其他國家所藏的16、17世紀閩、西古文獻,一併申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計畫(Memory of the World)。
李毓中團隊成員來自台灣、澳門、中國大陸、菲律賓、西班牙、德國等,國內研究者包含清華人社院語言所榮譽退休教授連金發、清華教育學院台語所教授鄭縈、台大外文系教授張淑英、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陳宗仁以及清華歷史所博士生吳昕泉。團隊也感謝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研發處、中研院臺史所、蔣經國基金會、曹永和基金會、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等單位長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