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膠科學內在永續 中山大學辦IDG國際論壇

圖說: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舉辦2024國際IDG論壇。左起中山大學氣膠中心主任王家蓁、教育部部長鄭英耀、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

全球正面臨多重因人為活動而導致的汙染問題,對地球生態永續帶來重大挑戰。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今(11)日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2024國際IDG論壇:從氣膠科學看地球永續的挑戰與願景」,以氣膠科學作為切入點,結合科學、藝術及哲學,突破傳統思維框架限制,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緊密關聯,共議解決環境危機的具體策略。活動吸引170名來自臺灣、美國、加拿大、德國、荷蘭、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及土耳其等多國參與者,以實體或線上方式共襄盛舉。

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指出,強化內在發展目標(Inner Development Goals, IDGs),重新審視個人與群體的內在價值觀,並做出必要轉化,是能夠加速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達成的創新解決方案。王家蓁進一步解釋,氣膠是懸浮於空氣中無所不在的微細顆粒,從微觀的分子層級上,與地球系統大氣圈、水圈、岩圈及生物圈的連結密不可分。對此複雜性的覺知,有助人們深刻理解一體共生的本質,進而採取行動,改善彼此共享的生存環境。

教育部長鄭英耀於開幕致詞時表示,IDG強調的許多內在質素,包括明辨性思維、對複雜性的覺察能力、長期導向與願景構築,及對他人的連結感與共感力,是幫助人類解決當前問題、共創永續未來的關鍵。他欣見中山氣膠中心肩負領導角色,引領全球重新審視人們內在質素對重建人與環境間平衡的重要性。IDG總部也錄製影片,期待此論壇能讓人們更加認識IDG,並呼應全球環境危機。

圖說: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舉辦2024國際IDG論壇。左起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李秀鳳、教育部部長鄭英耀、中山大學氣膠中心主任王家蓁。

為凸顯氣膠與氣候,及人們健康與疾病間牽一髮動全身的連結,論壇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包括:全球知名雲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寶貫分享氣膠、雲及氣候的緊密關聯;德國羅斯托克大學教授Ralf Zimmermann討論不同來源氣膠對人體細胞的影響;德國慕尼黑亥姆霍茲研究中心教授Avidan Neumann從新冠肺炎談氣膠傳播;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蔡宗榮則從流行病學角度,分析空汙與人體健康。中山大學氣膠中心客座教授、En-Roads氣候大使白曛綾,則介紹因應全球暖化的氣候行動,與IDG及SDG的連結;環工所所長陳威翔則探討廢汙水排放,與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生物氣膠。

此次活動也邀請多名業界代表,包括臺灣港務公司永續長張紋英、聯華電子風險管理暨安環處資深處長賴懷仁,分享在業界實施空汙與奈米微粒暴露防制,及ESG的實務經驗。來自荷蘭的Maria Testa則說明業界如何透過創新、合作及轉化,促進永續性。

論壇中推出生態劇「電子雲的冒險旅程」,由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副教授何怡璉、旅日音樂家陳祺欣及王家蓁合作編劇創作。結合科學、音樂及戲劇,演繹近代量子力學論述,即世間萬物均由電子、質子等基本粒子所組成,進而描繪出萬物一體,彼此相連的本質。藉此重新檢視自身與他人,及自然界萬物的關係。

圖說: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2024國際IDG論壇:從氣膠科學看地球永續的挑戰與願景」。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