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雙系慶50 學長相挺代代傳 (上)

圖說:


圖說 : 交大電子工程與電子物理兩系歡慶成立五十週年,左起電物系系友會會長林志明(交大電物70)、電物系主任周武清、電子系主任陳紹基、電子系系友會會長羅達賢(交大電工65、科管所博士88),本周末將邀請畢業系友回校慶祝。

「飲水思源的精神,是交大的基因」,一位交大畢業的校友在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與電子物理學系成立五十週年歡慶會前夕這麼說。這場即將在本周末 ( 22日) 舉行的歡慶會,除了將在感性面回顧兩系歷史、邀集傑出系友出席團圓會外,從理性面展望未來,畢業系友們出錢出力,致力提升交大人才培育,也多所作為。

1958年,國立交通大學在台灣復校,首先設立的是「電子工程研究所」。直到1964年交大才在電子工程研究所內,設立「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物理系」,所以兩系成立至今,剛好50年。

當年交大能夠成功地在台灣復校,端賴許多交大校友的奔走並出錢出力。這些熱心校友是畢業於上海交大的王兆振、方賢齊、朱蘭成、趙增玨、潘文淵等人。復校之初的交大,校地很小,資源不足,但最珍貴的是,學校清楚定位要培育電子工程領域的人才,同時,也從全世界延攬一流師資,加入人才培育的陣容。

在吸引師資、培育人才方面,「施敏與數位時代的故事」一書中記載了交大校友朱蘭成為交大長遠發展,在師資延攬及人才培育上,所作的努力與付出。交大終身講座教授施敏在該書中說,1968年,許多位交大校友一起說服他們的老闆,中國船王董浩雲,也就是前香港特首董建華的父親,在交大設置一個講座,延攬當時在貝爾實驗室做半導體技術研究的施敏,到交大講學一年。

接著,施敏又被朱蘭成積極遊說,在原本答應指導四名碩士生之外,再多指導一名博士生張俊彥。此外,朱蘭成也動用自己的人脈關係,把陳龍英、褚冀良等交大博士生,送到貝爾實驗室 (Bell Labs)作研究並完成博士論文。朱蘭成甚至在研究生設備來不及請款採購的節骨眼,自己掏錢。

施敏在書中強調,「朱蘭成是交通大學及張俊彥、陳龍英、褚冀良等人的大貴人,沒有朱蘭成的奔走,不會有這幾位優秀的博士誕生。沒有他的四處遊說請託,交通大學也無法在台灣將半導體產業發展成鎮國之寶的過程中,提供最多專業人才,並作出最大貢獻」。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