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十七、八歲的你嗎?在夢想與現實之間,該如何抉擇?應國立交通大學之邀,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2012年底,出現在交大校園,以「60年後的大學生涯」為題,發表演講。
回顧十七歲時的張忠謀,在大環境動態不安及家人的遊說下,已經放棄他想當作家的夢想,轉而報考商科。沒想到,考上了銀行系讀了兩個半月,局勢更動盪了,張忠謀無法繼續在上海滬江大學完成學業。
1948年底,17歲的張忠謀跟著家人逃難,來到香港。大半年的時間過去,張忠謀想當年,在香港的他,心裡的感覺就是,前途茫茫。
好不容易申請到美國哈佛大學就讀,短短一年二個月的時間,張忠謀像一方海綿,沉浸在豐沛的知識汪洋,快速吸收並對許多領域都興味盎然,包括民主、媒體、曆史、自由、法治、禮貌、運動、英文、文藝方面,都有很多的學習,尤其是民主與文藝方面。
美國的民主,讓張忠謀大開眼界。他對選舉、議會、辯論、演說及民主方式的討論,大感興趣。至於文藝,包括文學、音樂、芭蕾、藝術及舞台劇,更是深深打動了他原本想當作家的內心。
19歲到24歲,張忠謀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機械系。他用「謀生本領」及「枯燥乏味」共八個字來形容他的母校,他說,哈佛的日子給了他很大的學習養分,好同學、好環境、好老師,給了他一場可以帶走的人生饗宴,相較之下,麻省理工學院則只是傳授了他謀生技能,但日子卻過得相當枯燥。
1955年2月,24歲的張忠謀二度申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受挫,感到失望挫折的他,決定開始找工作。在工作上取得優異成績的張忠謀,終於在1964年,他33歲時,於史丹福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人生不免期待落空、夢想幻滅,但能夠一再調整自己的人,是獨特的。張忠謀的夢想從作家、銀行家、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一再受挫,後來想想,都好像是老天有意的安排。如果沒有這些迂迴磨練與鍛鍊,今日張忠謀就不會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一號人物。
對於年輕人總是勇敢追求夢想,張忠謀的看法是,要建立自己的謀生能力,不可以斷然拒絕麵包。但另一方面,也不要過於短視,只看麵包而遠離夢想,最好是能夠在夢想和麵包之間保持著彈性。此外,他也建議年輕人,不管有沒有到國外讀書,都要經常出國甚至在國外找份工作,以增加閱歷。
「年輕時,要努力學習、充實自己;多出國鍛練、增廣見聞」、「追夢的同時也要想想麵包」- 這正是張忠謀立在人生風華豔麗處,為年輕人慷慨擺上的一場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