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院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開工動土

圖說:開創地震防災研究新紀元,將來建成之國研院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外觀模擬圖。

國家實驗研究院與國立成功大學近日於成大歸仁校區舉行「國研院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動土典禮,由行政院張善政副院長主典,台南市賴清德市長、科技部錢宗良政務次長、國研院羅清華院長、成功大學黃煌煇校長與其他多位貴賓共同陪典。

張善政副院長致詞時表示,根據統計,在台灣有250萬棟建築物、超過860萬人住在活動斷層兩側10公里內,會受到「近斷層地震」的威脅。以國家實驗研究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震中心)目前的設備,無法模擬「近斷層地震」的特性,因此政府決定投入13億元經費,協調科技部、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研院與成功大學,共同建造「國研院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希望能進行符合台灣需求的地震工程研究,保護台灣民眾的家園安全。

成功大學黃煌煇校長指出,成大深切體認「近斷層地震」相關研究的重要性,因此不但主動爭取「國研院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落腳成大,在建造階段提供1億元配合款,而且等設施落成以後,成大還會有五位專職教授,包括三位專精於土木結構、一位水力結構及一位建築結構的教授,配合國震中心推動地震工程研究,希望能進一步了解「近斷層地震」的機制與影響,對台灣以後的工程設計提供具體貢獻。

台灣斷層密佈,甚至鄰近大型的都會區,以及重要的科學園區。九二一地震發生時,中央氣象局的強震測站監測到世界上最多的「近斷層地震」記錄,顯示「近斷層地震」是台灣必須克服的震災威脅之一。由於「近斷層地震」具有大位移的特性,國研院國震中心現於台北本部的實驗設施無法模擬,因此必須建置一套長衝程(即位移量較大)、高速度及高加速度的地震模擬振動台系統,才能運用大型的結構實驗,驗證所研發抗震元件或工法的效能,研發出適當的抗震技術。

位於國震中心台北本部的振動台,雖然振動功能完備,然其最大位移量僅15公分;未來第二實驗設施中,地震模擬振動台的水平衝程(位移量)最大可達2公尺,方可模擬「近斷層地震」的特性。等設施建置完成後,將是在全世界亦具有獨特性的實驗設施,可模擬類似九二一地震的近斷層地震所造成的地表位移情形,如此即可透過結構模型試驗,有效模擬與分析建築結構在近斷層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應與震害,以進一步研擬與驗證結構耐震或補強技術,可減少近斷層區域建築物所受到的威脅,提高土地開發與利用價值。

在系統建置的規劃過程中,國震中心採用公開遴選的方式,擇定設址於成功大學歸仁校區,並在科技部、國發會、國研院及成大共同努力下,奉行政院核定「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第二實驗設施建置計畫」,將投入13億元建設經費,其中科技部及國發會出資11億元,國研院及成大各負擔1億元。

未來,第二實驗設施建置完成後,不僅能與國震中心台北本部的功能互補,相互呼應;亦可結合南部地區大專院校的地震工程研發能量,成為培育當地研究人才之搖籃,為我國地震工程研究開創新紀元,促使我國成為國際地震工程的研究重鎮。更可進一步和鄰近的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防火實驗中心及風雨風洞實驗室,共組特有、跨領域的防災研究群,共同為我國防災科技與產業貢獻心力。

此外,南部既有之石化廠、煉鋼廠及高科技公司,許多工業管線、儲油槽及廠房設備均存在設備耐震問題。藉由第二實驗設施之設置,除可就近協助南部產業界進行耐震能力測試外,亦可激發業界解決耐震問題之意願及興趣,進而投入研發人力。故第二實驗設施營運時,將邀請業界相關研發人力共同參與,透過產學研交流,共同解決業界所面臨之耐震問題。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