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聯網 應用與商機探究(五)
Internet of Vehicles (車輛的互聯網路)係指透過通訊,讓車輛開始合作,這些合作能夠大幅提升車輛駕駛時的效能,不但省油、安全、而且能夠提高道路容積。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蔡欣穆教授率領團隊開發出「可見光車間通訊」系統,利用燈的明暗代表數位訊息的0與1,達到車輛之間無線傳輸的目的。
為了紓解尖峰時段的塞車問題,以新台幣八百億元打造的中山高五楊高架道路,終於在2013年完工。短短的四十公里,堪稱是台灣歷史上造價最昂貴的一段道路。根據統計,這段高架道路確實分攤了中山高約25%的車流量,並提升尖峰時段的行車時速達到正常的九十公里。
蔡欣穆指出,車輛高速行駛,時速100公里的情況下,車長約是與車間距離的九分之一,且車寬約是車道寬度的一半。這表示在即使在最高流量的情況下,道路的利用率僅有5%。
以現行的感應器或人眼觀測方式,產生之訊號回饋都太花時間了,反應速度不夠快,絕對無法達到提高道路使用率,以及節約能源的效益。
他表示,唯有透過車輛間串聯的智慧聯網,可使車輛的反應變化加快,縮短車與車之間的距離,並協助駕駛縮減車道寬度,讓道路容納車輛數可以因此提升;此外,在能源方面,隨著車間距離變短,前車還可以減低後車的風阻,可節省一至兩成的能源。
蔡欣穆指出,「車間通訊」雖然能帶來節約能源及提高道路使用率等優點,但現實情況中至少存在三大挑戰。其一是道路上車輛的高密度與高速度;其二是定位不精準;其三則是短距無線通訊技術(DSRC)的推廣困難。
研究團隊發現,透過發送端的LED燈,以及接收端的攝影機,所構建之「可見光通訊」,對於車間通訊的三個挑戰,恰好能夠提供簡潔有效的解決方案。
第一,對高密度、高速度的傳輸環境而言,可見光通訊之先天優勢在於由於光的直線傳輸特性,只有視線直線上的車輛可以收到訊號。此外,可見光可透過透鏡,反射片等簡易裝置,就能有效集中傳輸亮度,並且將傳輸訊號限制在接收端附近,輕易提高傳輸訊號的強度。
第二,針對定位不精準地問題,研究團隊利用電腦視覺的方法辨識車道線、車輛型號,以「會說話的像素」概念,不但能夠得知車輛是否正在進行剎車,同時也能透過車輛間的相互通訊,告知車輛實際大小及距離,精確度比一般的全球定位系統(GPS)高出許多。
最後針對推廣,蔡欣穆指出,「可見光車間通訊」所使用的傳輸與接收元件,都已存在車輛或各種裝置上,因此可採用軟體方式架設,成本相當低廉;如果是中古車,也可以對LED燈進行改裝,只要插入通訊模組,就可以提供可見光通訊的服務。現行LED控制模組之處理器成本僅需約2美元,接收端可以是行車紀錄器,或手機搭配APP即可。(照片來源: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閱讀:
智慧聯網 應用與商機探究(一)
智慧聯網 應用與商機探究(二)
智慧聯網 應用與商機探究(三)
智慧聯網 應用與商機探究(四)